——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质量观

【“质量半月谈”第5期】

为什么当台湾花莲发生大地震,隔海相邻的福建却房倒屋塌更多?为什么各种法规连连,却总有些中国企业缺乏“质量良心”?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出现了问题?或是传承中出现了断裂?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又蕴藏着多少围绕高质量的管理智慧?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化石

在上世纪90年代,福耀玻璃用了一年时间做ISO9000,并请当时最权威的机构来认证。ISO9000在如今很平常,而30多年前却是很超前的举措。但是当认证机构水到渠成地要给福耀发证时,曹德旺却对时任福耀财务总监兼福耀体系认证经济负责人左敏说:“这个证我们不能要。”左敏惊讶到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什么?我们所有要求都达标了。”左敏的潜台词是:这个证对我们很重要,别的企业求之不得呢!曹德旺只回了简短一句:“我没看到我们企业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曹德旺如此反常?为什么被企业界推崇备至的质量认证体系,曹德旺当年却不以为然?——左敏当然是知道的。

在2024清明当天的质量半月谈活动中,捷瑞玻璃董事长、福耀集团前总裁左敏,作为主讲嘉宾,解密了福耀玻璃的质量历程,讲述了他眼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质量观”,引发了参会嘉宾的热烈讨论和深刻思考。

追求质量是企业的整体修行

回溯1989年,左敏刚刚大学毕业进入福耀时,福耀的产品就已开始批量出口了。尽管公司的产品质量还比较粗放,但质量意识非常强。因为产品要出口,就要按照国外的标准,没达到标准就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当时的质量标准只针对非专业市场,和后来汽车厂做OEM有很大不同。

所以左敏一入职,就开始钻研ISO等国际化质量标准。但欧盟标准、日本标准、美国标准都自成体系,行业准入门槛也不同。甚至像德国大众、美国福特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厂商,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还高于本国的质量标准。

因此,在福耀进军海外市场时,西方这套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数据化的质量体系,对企业产生了强烈冲击,甚至每一条生产线都在实行不同的标准,时常会发生一线员工会因混淆标准而产生了客户投诉的现象。

福耀就组织研究不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每个企业标准的异同,干脆建立起了高于并覆盖所有标准的福耀内控标准,实现了“以不变应万变”。而这个标准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养,在执行这些标准的过程中,福耀人渐渐从强迫执行变成自觉执行。

因此,曹德旺对ISO认证这件事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耀在质量方面严格遵守底线,‘写你所做,做你所写’,不妄言、不冒进、守规矩,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不是少数人的修行,而是一个团队的修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确立起企业文化的每个基因。”左敏表示,“当时我们守规矩的状态,除了有佛家的戒,道家的自然,也更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行为准则。在福耀的骨子里,我们综合遵循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老老实实地满足客户要求,然后超越他的预期。质量约束对企业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守规矩的过程中,一定要去学习、了解、遵守、研究,最后制定形成高于外界标准的标准。而质量标准,只是最低的标准。”

可现在有些企业还是不把这个最低标准当回事,一直在糊弄自己。和福耀不同的是,当时更多企业是背道而行买认证,这就导致很多中介机构是给钱就卖证,最后ISO认证这一本‘好经’,被歪嘴和尚念偏了,成为后人不信不尊重的一套体系。”

而曹德旺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悟道,把“敬天爱人,止于至善”当作企业的宗旨和人生信条。

文化是质量的根基

“几十年前,当时世界上的行业标准大都遵循欧洲、美国、日本等所谓的国际标准,并没有中国的行业标准;即便在若干年后的中国国标,也是依据已经存在很多年的西方标准来制定。缺乏标准引领,导致中国的很多行业基本没有国际话语权。”左敏坦言。

这种被动局面至今仍在一些领域延续,比如中国汽车已经连续十几年产销世界第一,但中国汽车行业的质量标准在认知权威和话语权方面,并没有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因此,企业先要文化自信,再到质量自觉,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准。这三个层次,也体现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儒家三纲思想。

捷瑞玻璃董事长、福耀集团前总裁左敏

谈到如何用中华优秀文化来树立中国的质量观,左敏提到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中国人在中华文明几千年优秀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第二,自觉地向国际质量标准与质量体系学习,真正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要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达到全民素质的提升,达到中国人自身应有的人格高度。

“文化是质量的根基。”左敏强调道。

道术结合,重塑质量之礼

左敏透露,在福耀的质量之路上,也曾经历了勉强满足标准、完全符合标准、最后超越标准三个“质量进化”阶段。

“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是由企业运营质量所决定,企业运营质量是由领头人和他手下这群人的质量决定。”左敏表示,“福耀曹德旺董事长信佛是‘借假修真’,他外在是把佛学思想根植于企业文化,运用在了经营管理之中;内在则是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佛学的哲学理解,在企业中进行了践行。”

从管理者甚至从创业者开始,每一个人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福耀也是层层落实进质量管控的标准和流程规范中,当到达技术层面时,就结合运用西方比较完备的质量体系。

事实上,儒释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根支柱,其中佛教属于外来文化,儒道是本土文化。因此,“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中,不能简单化或标签化地分成儒释道三家,因为它们最终都一并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左敏强调,“正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都已消亡或断代,只有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从来没有断流?

“因为中国的修行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当今的儒释道也在与时俱进变成‘儒释道西’,只有融合西方科学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新时代的中国才能真正生生不息;因为开放性、包容性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核。”左敏强调道,“因此我们不追求简单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我们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可循环、可再生发展模式。但西方在近百年掌握话语权之后,极力把全世界都拖到恶性的速度竞赛模式,比如美国现在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牺牲多数人的福祉满足少数人的贪欲。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质量观,一定能够重新引领世界,真正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可持续的、生态的、绿色的发展理念,这些才真正凸显中国质量观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是质量与创新的并重之道。”

不可否认,尽管我国在“道”的层面一直领先,可“术”的层面、方法论上却还比较落后。人的素质,最能体现民族质量、文化质量、企业质量与产品质量。对于优秀的企业而言,人在修行,产品也在修行。质量提升,是产品修行的过程。质量标准,就是产品修行的“果”。

“周礼的‘礼’实际是一种规则标准。长期以来,中国的质量领域也一度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如何运用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再塑世界质量之礼,是所有企业要重视的课题。”左敏总结道。

自2016年,就开始为福耀做质量管理升级的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南大学教授单汨源总结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强调的核心是人,具象说是人的修行。福耀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结合西方的体系、工具、方法外,最重要的成功关键就是成就人,改变人的质量行为,把质量变成一种习惯。文化的本质是群体行为习惯,因此当所有人都有了质量行为和质量习惯,企业的质量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方太:企业要以爱驱动质量与创新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发起人杨光有感而发,他认为除福耀外,还有两家企业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中国造隐形冠军”评选发起人杨光

第一家是方太厨具。方太近十多年来,一直在用儒家文化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法激发创新,儒家温良恭俭让、述而不作的作风,使人缺少追求目标和结果的狼性和进取心,企业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创新。但事实是,方太在产品创新上相当出色,并且在十几年间成为第一家百亿规模的厨电企业。很打脸,但也很困惑。

后来,杨光跟方太董事长茅忠群交流时才明白,原来茅忠群找到了一个更底层的逻辑去解决问题。“儒家最根本的思想不是‘温良恭俭让’‘述而不作’这些表象,而是‘仁爱’,再精炼后就是‘爱’。所以方太是借用传统文化中的‘爱’,作为重要引擎去驱动创新,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因爱而伟大’。”杨光强调道,“爱不仅是儒家思想内核,也是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各个文化的集体共识。人向善、有爱心,是推动人类进步与创新的重要能量。”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可谓创新的源头,正如茅忠群所说:“善意,是产品创新的源头。”

印度外卖:爱是保证质量的密码

无独有偶,在看起来很落后的印度,恰恰也证明了爱激发的高质量。

今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其副总经理左小鹏曾在日企、民企、国企都工作过。左小鹏坦言:“首先,无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个阶段,传统文化都是铸就质量的底座。我比较过中日文化、中欧文化、中美文化在质量观念上的区别,尽管标准体系不同,但本质规律一样——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质量需要敬畏。作为企业,首先要有起码的社会责任,产品要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对企业有最简单朴素的热爱。”

今创集团副总经理左小鹏

左小鹏讲述了一个故事:早在百年前孟买开埠时,印度的“外卖小哥”每天清晨会挑着担子赶拥挤的绿皮火车,还要骑一段自行车,才能把香喷喷的热饭菜送到孟买城的顾客手中。然后,再回收吃完的空饭盒送回,每天要往返6个小时以上。但质量专家发现,这些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饭盒,在没有任何编码条码的情况下,100多年来他们的错误率竟然低于百万分之3.4。这在质量历史上,仅用狭义的质量工具和质量理论无法解释。

“他们没有出错的原因,是用自己朴素的爱去工作。哪位顾客爱吃鱼,哪位顾客喜欢咸菜,出发前接到了哪些特别关照,他们都记得很清楚。于是他们只靠闻、记忆和感觉,就超越了靠数字标识的辨别方式。因此,质量也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某些特定场合中,文化能够赋予人超越质量工具的能力。”左小鹏表示。

海尔:道佛相融,创新人单合一

除了方太,中国企业利用传统文化实现高质量的第二家代表,就是海尔。2011年中外管理创办20周年时,杨光曾跟海尔CEO张瑞敏当面探讨“中国能不能产生影响世界的管理体系”这个敏感话题,张瑞敏并不乐观,因为美国之所以始终是全球创新的引领者,且层出不穷,是因为美国从资本市场到幼儿园,都在鼓励创新。他们对创新机制有系统性设计,所以美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创新,从比尔·盖茨、乔布斯、谷歌,到马斯克,包括Open AI 的GPT和Sora,美国的创新者可谓后浪推前浪而生生不息。同时张瑞敏认为,相比美国完善的创新体系,在中国的某一个区域内实现质量飞跃或创新是可能的,但从系统性上就会比较难。

尽管很难,由于张瑞敏对道家思想深谙三昧,使得海尔还是通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道家思想的“众妙之门”入手,结合“凡墙都是门”的佛家智慧,顺应内外规律,用“人单合一”机制解决了系统性的持续创新问题,通过把碎片化的东西系统化,让断裂的东西重新恢复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

榫卯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实现高质量的经典

“很多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不注重逻辑,不注重精确,因而跟高质量的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认知的断裂,也是一种文化的断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非没有高质量地呈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榫卯结构的古建筑。梁思成曾发现过一座唐代古庙内,居然应用了200种榫卯技术,让结构力学得到非常了不起的质量呈现。”杨光表示。

但面对21世纪福建倒塌的房屋,我们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这些质量工艺如今会断裂?杨光解释道,梁思成还在美国读书时,其父梁启超给了他一本宋朝的建筑学著作,结果梁思成完全看不懂。后来,他回国后和各方专家探讨中国建筑时,一位日本人说:咱们可以合作研究中国古代的建筑学,但能实地考察的唐代建筑样本只在我们日本有,而你们中国专家只能看看文字资料,做一些考证的事。

这两件事对梁思成冲击很大,他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在学术上的传承断裂和在实体上的缺失。此后,梁思成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建筑保护事业。

“其实,中国的建筑质量问题与文化断裂有很大关系,中国系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大体源于鲁班学派与墨家,而这两家学说的传承在中国后期的文化体系中逐渐趋向衰微,相比出世的道家和入世的儒家,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杨光分析道,“而福耀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很好,第一是从质量上通过佛家思想中的敬畏心,通过微观的企业文化中使得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正如《中国机长》中所谓的‘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坚守质量底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第二是在‘术’的过程中,在创新上进一步提升发展。而这也是企业必须做的两道题。”

单汨源补充道:“其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创新元素和质量元素,与当下建筑质量鲜明对比的是,全国有很多经历多次大地震和无数风雨侵蚀,依然伫立千年的古塔高楼和古桥梁。另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的质量水平,都充分体现中国的产品质量传统和当时的高超工艺,这些都是中国质量智慧的结晶。我们的整体文化没有断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但质量文化是不是断代了?为什么会断代?我们在道的层面领先,在术的层面滞后,如何‘道术结合’驱动创新、夯实质量,这都值得思考。”

传统文化需要在质量领域迭代发芽

单汨源介绍道,中国的质量传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物勒工名”这一质量制度也在那时产生。工匠要在石器、陶器制品上刻自己的标志符号,以此对质量进行承诺和担保。这种质量文化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所有桥梁建筑都要刻上建设者单位的名字,出现问题时溯源追责。

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南大学教授单汨源

在中国质量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还做了很多基础建设工作。比如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就开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这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能够源远流长;西晋时期政治家杜预,对质量的论断是:质,信也。这是中国传统商道中说的:商而不诚,苟且一时;再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是典型的中国质量文化,不仅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还体现制度与标准的关系。

在工具方法方面,西方工业文明所做的SOP,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但这种过程管理的思想、理论及实践,中国还要早2000多年。在出自《周礼》的《考工记》一书上,就明确记载中国当时六大手工业门类中的32个工种,是如何组织生产做高效率的工艺流程,对产业分工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它不但成为指导这些手工业和相关工种后续发展的经典教科书,也成为世界研究中国科学史的首部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对建筑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是北宋时间编修的《营造法式》,让包括榫卯结构、飞檐斗拱等中国传统精湛建筑工艺得以流传至今。

从文化传承的历史规律看,断裂或断代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互作用,促进发展”是近现代才形成的观点。

宁儿妇产医院刘习明院长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他表示:“尽管西医进入中国不足一百年,但在质量管控方面的成绩要高于中医,西医的一些质量标准和规范,都对中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中医药在化学结构上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释,但在治疗功效上却举世瞩目,中医的质量观更多体现在现实意义而不是理论数据上。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科技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满缘红在稳健质量工程中,就是运用了中医的“望闻问切”来对企业质量提升,“望”指系统观察决定质量的关键工艺流程;“闻”指深入感知困扰质量提升的技术难点;“问”指充分了解人与机器及多种环境因素;“切”指摸排影响质量的不良与不稳定因素,然后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指导企业实现当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标准。

质量文化离不开“师承”

那么,怎样通过中西结合去升华、落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质量观?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星火不断,但质量文化传承并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

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从思想、人、国家、社会、制度等几个维度发表了观点,他表示:“真正的质量思想要靠好老师来带,如果靠自己通过学校课程去普通、泛泛地学,肯定做不好。质量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体系的贯彻,也是一种文化体系的综合显化。创新追求的是多变,质量追求的是更高,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这二者更需要平衡。比如《易经》里讲究变化的革卦就包含创新文化,卦爻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润之以风雨,相息于水火。这里讲的就是总体的平衡观。岳麓书院讲堂里有副对联,上联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这是儒家在修身时,用精细化的计量思维去审视、评价自己,也是一种质量的自我平衡思想。质量工程学是对人和机器在生产和服务流程上的一种最优化设定,核心还是对人的塑造。”

“制度文化是质量文化在人类社会特定的生产和社会环境下的系统体现,它的核心是人,它的落点也是人。它不仅影响社会或者企业组织的运作,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最终也影响各类决策者的行为。”罗睛秋总结道。

长期主义才能“卷”出高质量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看企业的质量标签,那么德国企业的标签是严谨,日本企业的标签是精细。中日合资企业负责人吴鸿裕表示:德企和日企普遍坚持长期主义,无论是最高领导人、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本着长期主义去关注产品、服务和售后的质量。当前国内的一些建筑质量问题,其实也存在规划方面目光短浅的因素,可能并不像外企那样从长期主义着手;因此中国企业想长期发展,就要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考虑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

中日合资企业负责人吴鸿裕

“中国现在方方面面都很‘卷’,甚至卷到了东南亚和欧美,如今外国人都被中国人卷怕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质量管理、质量方法、质量体系和质量能力‘卷’出新高度,把中国的质量文化‘卷’向全世界,期待中国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方法能引领全球。”

在本期质量半月谈的活动的尾声,单汨源教授将“质量观”总结为“三个一定”:第一,一定要坚守“质量第一”的底线原则;第二,一定要对质量有敬畏之心;第三,一定要用心与爱去做质量。想真正把质量做好,工具、方法和体系、环境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驾驭人心。

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满敏,作为长期从事质量教育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她特别强调:“中国的质量观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在‘儒释道西’兼顾、兼修、兼备的基础上建立,缺一不可”。做质量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觉知、践行、躬身入局,实做质量工程所面临的困难、阻碍、风险对人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需实事求是地去做实、做透。”

满缘红将稳健质量工程与研发深度融合,在研发初始阶段、从原材料的质量源流入手,用中医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研究多因素在多状态条件下,如何去综合影响多种质量特性指标,用最低成本、最佳搭配使得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关于质量半月谈】

“质量半月谈”——一档有料有味的新媒体质量谈话专栏

栏目遵循“与时俱进、务实新鲜”的理念,由一位企业家进行案例主讲,多位专家学者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栏目采取公益性、线上交流的方式,对应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同步播出(2024年每半个月一期),就企业家共同关心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栏目希望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一些质量方面的先进理念、工具和方法。欢迎关注质量管理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朋友,共同沟通交流,分享质量方面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