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谈话类节目“聊一波”中,谈到了现行养老金制度中“视同缴费”的空账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空账,就是1997年我国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之初,借鉴了德国“现收现付”的模式,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员工,根据其工龄被认为“视同缴费”,其中就包括建国前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建国后的退休干部已经很多工厂老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人在工作时养老制度尚未建立,所以也就不存在参保,因此在养老保险建立时,这些人的账户就存在空账。

而随着时间推移,空账账户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更严峻的挑战在于中国人口未富先老,随着生育率持续降低,老龄化的趋势日渐加深。

之前一个人的缴费要养两个人,现在可能就要养四个、养八个,缴费的人越来越少,要养的人越来越多,怎么办?

于是在这档节目中,清华大学的杨燕绥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空账账户的钱不需要这些离休、退休的人还了,钱从哪补?可以提高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扩大养老金收入来源,总之原来空账的人就不用自己补了,可以用自己的工龄抵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如果还不够,要激发民营企业的参保热情。如何激发?主要通过降低民营企业参保费率,提高其参保热情。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应保尽保。

第三、还是加强社保制度宣传,提高公众对社保制度的认知和理解度。言下之意,现在工作的人,你们要好好交社保,交了不吃亏。

不过杨教授的话一经说出,网友瞬间气炸了!

有网友提出疑问“那同时期的农民怎么办?也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网友直接做出回答“不管国企还是私企,享受了国家政策和资源都应该补交,承担国家相应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网友直接提出“视同缴费的从退休金里按月扣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从杨教授的话语中我们首先能感受到,所谓建议首先就有着很严重的排他性。只强调工龄,那么农民的“农龄”在哪里?

如果按贡献来算,革命时期,从工农红军开始,农民就占据主体,牺牲的也最多,而建国之后,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用农业换工业,农民甚至交出了自己的口粮为国家换外汇,为国家积累工业资本。

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手头宽裕了,按理来说首先应该将大头补贴农村补贴农民。

但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中,按照高低排序,却是体制内人员退休金高于企业职工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退休金又是农民退休金的十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空账不谈,这样的分配对于农民而言是否公平?

其次,再看看杨教授为养老金空账开出的开源措施,比如提高财税补贴力度和加大民营企业参保比例。问题来了,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每月收入已经有一部分去交社保了,再从纳税中划出一部分去养不工作的人,是否合适?

对于现在的打工人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现在自己为国家养老做出贡献,那么以后自己能不能获得同样的补偿?或者说还有没有这个补偿?

毕竟,按照现在人口的递减速度,以后想要达到同等的生活水平,未来更少的人将负担更高的社保缴费比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交这个钱。

此外,单纯强调民营企业的参保,那么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呢?难道不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体制内员工拿了退休金的大头,那么是不是也该从体制内支出更多的社保费用,权责对等,不过分吧?

最后,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退休人员,特别是退休金高的体制内人员,为何就不能按月从退休金里按月扣除参保费用去填补空账?

如果按照杨教授所言,工龄可以抵补,为啥体制内的工龄就那么值钱?

如果是战场功臣或者一批老科学家老百姓不会有任何反对,但多数体制内的人员在职期间也不过完成了本职工作而已。

难道贡献就一定高于农民、高于工人,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谁说的?怎么到了退休金这块区别就这么大呢?

换言之,既然养老金空账是个问题,为什么就一定要从在职的人身上找答案,为什么不能从退休的人身上找答案呢?

为什么不去反思所谓的工龄抵补,这所谓的工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呢?

养老金空账问题需要全社会解决,但以此制造不平等,甚至是劫贫济富,老百姓不答应!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