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这首《别董大》是写给著名琴师董庭兰的,毫无疑问,他们是朋友。

当时高适44岁,是个落魄的中年诗人,以耕种为生,很穷。所以董大请他喝酒: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其实董大也不富裕,他出名之前,一度当街乞讨(流浪艺人),直到50岁才算出人头地,成为了宰相房琯的门客。然而好景不长,房琯因为督工华清宫修缮事宜不利,而被玄宗贬为宜春太守,因此董大又失业了,流落睢阳,偶遇高适。

10年前,高适入长安求仕的时候,结识了董大,当时董大正当红,他没有嫌弃高适。

10年后,高适诗名大盛,董大却再度成为流浪艺人,他也没有嫌弃董大,并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来安慰董大,无力,却有节。

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不能伴你同风起,但可陪你落斜阳。

要知道,此时的董大已经53岁了。

朋友这个词,的确需要用时间来定义,有些人聚在一起可以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可一旦分开就人走茶凉,只有用到你的时候才能想起你。

这样的朋友就是酒肉朋友、点头之交,比如李白和高适的友谊,以及高适与杜甫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对比。

高适晚年有一首诗,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天我们梳理一下高适的生平,也许读完之后,你对朋友的概念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02.

高适,一个没落的贵族,他出“渤海高氏”,祖父是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开国公。

不过到了玄宗开元年间,天下逐渐太平了,没有仗打,高家也就逐渐势微,很少再被人提起。

所以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一度躬耕自给,靠种田、捕鱼养活自己,但高家祖传的武艺一直没有落下。

和平盛世,文士比较受重视,武将大多数时候都被视为莽夫,因此高适也苦读书,他知道自己起点不高,就只能拼命。

大约22岁左右,高适决定西游长安,碰一碰运气。当时他“干谒”了许多高官,但都是碰了一鼻子灰,没有谁愿意为他向朝廷举荐。

困居长安两年后,高适心灰意冷,于是来到了宋城,继续种田、捕鱼,长达7年之久。

这个时候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都早已当官,就连李白都入赘宰相府,活跃在上层社会。

不过,英雄不怕出身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着急。

公元730年,契丹乱唐,北方打了起来,高适听闻这个消息后,一拍大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提刀上马,直奔燕赵。

倒霉的是,等他到达幽州打算投军时,仗打完了。

没办法,来也来了,就写一些“边塞诗”抒怀吧,然后他就结识了王之涣,此时王之涣已经写下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因为诗风相近,又都有游侠之气,所以成为了莫逆之交。

在北方漫游了三年时间,高适一直没得到投军的机会,只好失望南归,继续回宋城种田、捕鱼。

值得一说的是,在归途中,高适结识了韦济、薛据等地方官吏,逐渐打开了交际圈。

但属于他的时代,还在很遥远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735年,已经入而立之年的高适决定去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连自己都没有信心,所以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这个打击对于高适而言,等于没有打击。

此时他意识到,想要获得关注,就必须多交朋友,所以这一次他没有着急离开长安,因此结识了张旭、王昌龄、董大等人,并写下了那首超经典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代人的确很喜欢诗,尤其是在长安,所以这首诗写完没多久,高适就红了。

但还没红到可以令人主动为他举荐的地步,所以他又回到了宋城,继续种地、捕鱼。

值得一说的是,随后他就结识了时任监察御史的房琯,以及漫游天下的杜甫,这两个人对他的人生影响都很大,至少他的交际圈层次在逐渐提高。

别小看此时的杜甫,虽然也无官无职,但所识之人却都是大唐名士或公卿,比如岐王李范、崔涤、李龟年、李邕、王翰等,毕竟他出“京兆杜氏”。

因为人脉广了,所以高适就来到了长安城郊居住,这有利于他交游,很快他就结识了李邕,并得李邕称赞。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公元744年,红遍长安城的李白出翰林,被玄宗赐金放还。然后他在洛阳结识了杜甫,又在杜甫的推荐下,认识了高适。

因此,三个人在梁园把酒言欢,阔论天下,还相约一起去拜访司马承祯,可是刚上路不久,司马承祯就仙逝了。

于是,三个人分道扬镳,此次以后,高适与李白再未相见,可他们的恩怨还没有结束。

04.

辞别李白和杜甫后,高适应李邕之邀前往北海郡,一起谈诗论道,这说明他的地位在提高。

不过还没高到能被举荐为官的程度,需要再等两年,对于大器晚成的人而言,最难熬的就是时间。

在等待这两年里,高适再遇董大,又结识了很多官吏与名士,比如刘眘虚、畅璀,以及睢阳太守张九皋。

张九皋,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上流社会的风云人物,所以在他的举荐下,高适应有道科登进士第,授封丘尉。官虽不大,但好歹是入仕吃皇粮,再也不用种地、捕鱼了。

上任半年后,高适负责往蓟北送兵,因此第二次出塞,再度激发了他参军的念头,身为高家子弟,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功业在战场上,而不是文书中。

所以自蓟北回归后第二年,高适就辞官了,再往长安寻找机会。这一年,他与崔颢、储光羲、綦毋潜、岑参、杜甫、薛据等人往来频繁,经常一起出游,也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经田梁丘推荐,高适登陇山,过武威,经昌松,至临洮,一路追着哥舒翰跑,最终在陇右军驻地见到了哥舒翰。投上拜帖以后,哥舒翰很赏识高适,表请高适为左骁卫兵曹,充府内的掌书记。

同一年冬,高适又随哥舒翰入朝面圣,在哥舒翰的极力推崇下,玄宗李隆基也盛赞了高适。至此,高适的交际层次拔到了最顶尖。

这一年高适50岁,入知命之年,返河西后随哥舒翰破吐蕃、拔洪济,收复黄河九曲部落。这才是高适想要的戎马生涯。

很快,他将迎来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最不愿意见到的时刻。

05.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朝廷召哥舒翰平叛,高适升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次年6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命哥舒翰出击,这是自绝后路的一个昏招,但皇命难违,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失守,长安危矣。因此高适连夜回京,奏请玄宗成立敢死队,让他把皇宫仓库内所有的金银全都拿出来招募死士,并自告奋勇,愿意带领壮士守城。

没想到李隆基这个时候还心疼钱,于是仓皇出逃,高适追至河池郡,再次谏言献计。玄宗见他劳苦,就升他为侍御史,随驾入蜀。然而这却不是高适想要的,当时房琯建议李隆基以诸王分镇天下,高适百般劝阻,怕各地诸王拥兵割据,可玄宗就是不听,诏令诸王可自行任命属官和本路郡县官。

随后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因此,高适携平叛大计前去投奔,得肃宗重用。

此时前去投奔肃宗的,还有杜甫、岑参等人,唯独李白选择了永王李璘。

就在高适被肃宗提为谏议大夫后不久,永王璘抗旨,拒不觐见,并领兵东巡。为此,唐肃宗擢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负责平定永王之乱。

高适几乎没费什么劲,就巧用计谋瓦解了李璘的部众,并一举将其击溃,李白以“附逆罪”被打入大狱。

当时李白曾有书信向高适求助,希望他能念往日之情在肃宗面前美言,然而高适却没有帮他。

这件事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高适与李白交情真的没那么深,算来也仅仅是梁园一聚那点情分,况且自那以后,李白再未有诗与高适,就连杜甫那么惦记李白,李白也不曾回过一封书信,回酬过一首诗。

李白是朋友遍天下,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若是对谁都友善,他就对谁都不上心。

最终,李白在夫人宗氏的活动下,被宰相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出狱,流放夜郎。

高适不帮李白,还有另一个原因,自唐肃宗即位以后,一直采取的就是高压政策,杀了很多人,尤其是和叛军、谋逆有关的。高适此时若是谏言,难免有包庇之疑,所以只好避嫌。

平永王乱后,高适又率兵征战睢阳,不过等他赶到时,城池已经失陷三天,所以高适遭到权宦李辅国谗言,降职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这就是个养老的闲职了。

可见,如果高适帮李白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公元759年,高适转官彭州刺史,此时的杜甫过得很惨,他向高适写诗求助,高适二话没说,就出资帮他度过了难关。

次年,高适再迁蜀州刺史,杜甫前来投奔,最终在高适和严武的帮助下,为杜甫建了“浣花草堂”,因此杜甫和家人才有了安居之所。

相形之下,高适和杜甫的关系才堪是莫逆之交,袍泽弟兄。

杜甫那句“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就是写给高适的,那个时候高适还在哥舒翰麾下任掌书记。

待高适得重用后,杜甫又写: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这是在劝高适,不要因为发达,就和老朋友们疏远了,能这样直言的人,必定值得一交。

所以,就在帮杜甫盖完草堂后,适逢正月初七人日,高适又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当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所以我们忍不住再问,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假朋友?

能在你辉煌时警示你,在你落魄时肯帮你,无论见与不见,几十年都不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交挚友。

李白和高适、杜甫,明显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

07.

蜀州两年后,唐肃宗崩,唐代宗即位,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可是高适却因年迈上表请辞,迁刑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

因此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唯一一个活着的时候封侯的,不过他的人生到这里也快结束了。

公元765年,就在高适封侯的第二年正月,因病不幸离世,终年62岁。

为此杜甫作悼亡诗《闻高常侍亡》: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5年后,杜甫过世前整理诗稿,再读高适写给自己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泪如雨下,所以写了一首《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纵观高适这一生,40年潦倒,20年奔波,大器晚成,救大唐于水火,建不世之奇功。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中,以高适、岑参成就为最高,“高岑诗派”一度成为边塞诗的代名词。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是他毕生的交友信条,他与王昌龄、王之涣为知音知己,留“旗亭画壁”之美谈。他与岑参同样是情深义重,岑参第二次出塞北庭时,正是高适与严武为他饯行,因此岑参写下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而高适和杜甫相识25年,彼此关心、彼此惦记,落难时相互温暖,满身荣耀时仍不忘旧恩,这才是朋友这两个字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