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322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的一天,一位40多岁的年轻患者因突发持续性胸痛1小时左右不缓解,凌晨1点左右前往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心电图检查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条件有限便紧急让该患者自行转诊到当地县医院。大约1个多小时后到达县医院急诊科,给该患者再次做了心电图和相关化验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考虑患者年轻,而且当时症状重,建议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时这家医院还做不了这类手术,甚至连溶栓治疗都不敢做,当时患者除胸痛外,生命体征还相对稳定,在急诊科停留1小时左右,医院派救护车将患者紧急转至合肥市的一家市级医院,又经历大约1小时后到达该市级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再次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这时距离患者发病已经过去了近6个小时,此时患者心率快,全身湿冷,血压已经下降,该市级医院表示已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将患者在经120送至安徽省立医院,在专家团队的全力抢救下,血管开通后该患者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由于心脏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遗留心梗后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该年轻患者余生可能任何稍费点力气的活都做不了了。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马礼坤教授多年来一直难以忘却的一个病例,教训是惨痛的,但在那时候这样的悲剧每年都在各地不断上演……

作者 | 人物君

「生死时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性心肌梗死这场与时间和生命的赛跑中,曾经因为抢救环节各流程的繁琐,错过黄金救治的120分钟,导致患者致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随着胸痛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的创建,无数生命被挽救。第一时间进行溶栓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改善了预后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证明,一小时内溶栓的再通率与放置支架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基层溶栓、胸痛中心绕行急诊、转入转出的时间要快速……

胸痛中心带来的流程再造,让患者可以就近接受与大医院接近同质化的治疗,带来的治疗结局将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是如今作为安徽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马礼坤教授,所一直致力于推动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初衷。患者在第一时间通过胸痛救治绿色通道送至导管室进行抢救,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实现了患者治疗的最大获益,这是胸痛中心创建的主要目标。

“当大家经历了胸痛中心的创建历程后,尽管目前做的可能不那么优秀,但通过这样的创建过程、流程再造,将原先的坏习惯改掉,真正让患者获益,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马礼坤

通过胸痛中心创建,院外与院内的流程时间大大缩短,大家围绕着先救治后收费、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流程开展工作,使得救治效率大幅提升,为患者赢得这场与生命的赛跑。

「心系家乡」

如今,马礼坤回忆自己当年义无反顾地放弃条件优渥的广州,回到家乡支持当时还是零起步的安徽省心血管介入事业的发展,奋起直追不断缩小与周边邻省之间的差距,带给家乡百姓真正的健康获益,便觉得这些年的辛苦付出就都值得。

儿时生活在皖鄂交界大别山区的马礼坤,对于农村的缺医少药有着至深的体会,于是学医的种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内心埋下。后来马礼坤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安徽省立医院工作,儿时白衣执锐的梦想照见现实。之后,马礼坤又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继续深造,主攻方向是当时在国内还刚刚起步的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生毕业后的马礼坤便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工作,在那开始专注于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1998年,初出茅庐的马礼坤在广州所作的工作引起了原单位心内科科主任的注意,那时候安徽省的心血管介入技术还尚未起步,急需人才加入,在心血管介入技术方面表现优异又是知根知底的马礼坤自然成了不二人选。

在院方的盛情邀请以及家乡人民的感召下,马礼坤决定回去。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广医二院的领导交流后,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上世纪90年代正值全国人民南下淘金的热潮,又有谁会反向操作,大家都劝马礼坤还是留下来。

是选择南方优渥的生活还是回去从头开始,马礼坤确实挣扎思索了很久,可最后还是决定回去,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回去,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为家乡百姓做点事。”

为了这份朴素的情感,马礼坤作出了很大牺牲,仅是每月工资收入这块就要比原先少了近2000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收入差距。尽管医院提出可以按照广州的工资标准来给到他,但马礼坤还是拒绝了,为的是避免引起其他医生的意见。这时候马礼坤想到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整个团队的团结发展,所以宁愿降薪也要将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马礼坤:支撑胸痛中心发展的医者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马礼坤:创建胸痛中心要有情怀

「全省奔波」

放下所有,回到家乡的马礼坤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发展局面呢?

由于缺少相关人才和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那时候安徽全省的心血管介入技术发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早年间的介入治疗多是请外地专家前来指导手术。

那时候马礼坤与临近省份的心血管医生们一起开会时,他们常会讲起安徽的哪些医院设有他们的专家工作站点,这让马礼坤听后颇为尴尬。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几年时间内,让安徽省内个各家医院的心血管介入技术成长起来,不再依赖外省专家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马礼坤教授在心脏介入手术中

作为整个安徽省心血管介入事业的先行者,马礼坤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个人时间,为的就是将全省各地的心血管医生骨干快速培养起来。他要求各医院的医生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必须勤学苦练,能尽快独立完成相关手术。

之前,安徽的一些地市级医院请北京的专家来指导心血管介入手术,每次基本全程都是由北京的医生团队来操作,当地医生连上手的机会都没有,自身的技术水平自然也就长期无法提升。

而马礼坤去的时候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手术还是由当地医生上手操作,马礼坤站在他们旁边进行全程指导,授人以渔才是一家医院临床技能提升的关键。

“每去一家医院之前,我会跟他们说,三年内你们必须把心血管介入技术开展起来,否则我是不会去的。”

这些年,马礼坤几乎走遍了安徽的每一寸土地,逐个市县地去帮扶。那时候,去距离最远的亳州要300多公里、5个多小时的车程;皖南地区黄山的盘山公路,要开近6个小时才能到,下车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晕乎的。经常是做完手术,半夜3点左右才能回家。但为了全省心血管事业的发展,马礼坤一直坚持着。

授人以渔,如今安徽省内很多医院的心血管介入技术基本都能独立完成,大量的患者因此留了下来。

「加速发展」

同时,近些年来政府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医院因此可以购置先进的心血管诊疗设备、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前沿技术,这些都使得安徽省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水平在近些年得以大幅提升。目前,安徽全省几乎所有的县级医院都已具备开展心血管介入相关手术的能力。

马礼坤回忆二十多年前开展心血管介入技术培训班时的情形,那时候安徽全省能开展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医院也就那么几家,很多市级医院都不具备相关能力。2000年左右,马礼坤所在的安徽省立医院全年开展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数量占到全省的接近一半,虽然现在安徽省立医院仍是全省开展心血管手术规模最大的,但其数量在全省的占比已降至10%左右,说明安徽省内其他各家医院这些年来在心血管诊疗技术水平上均有了显著提升。

安徽全省心血管介入手术量从原先全国排名相对靠后的位置,在近些年来奋起直追,去年全省的PCI手术量已达5万多例,在全国排名13位,与安徽省的人口规模还是较为匹配的。

如今,安徽省内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医院都能开展心血管介入的相关工作,马礼坤相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

安徽省的胸痛中心建设在国内起步并不算早,直至2007年,安徽省内才有了首家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即安徽省立医院。自那以后,在马礼坤等一众专家的推动下,胸痛中心的理念开始逐渐在全省推广开来。

2019年,随着葛均波院士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安徽省的心血管介入工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借着葛均波院士来到安徽的东风,安徽省胸痛中心联盟成立,全省的胸痛中心建设亦是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目前,安徽全省通过胸痛中心论证医院的数量已从联盟成立之初的不到10家发展到如今的84家。

「情怀使然」

成绩的背后,马礼坤既感到欣慰,又看到了仍存在的诸多不足。全省84家胸痛中心认证单位看似不少,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马礼坤认为,按照安徽省的人口规模来看,安徽省的胸痛中心和胸痛救治单元规模理应排进全国前十行列,但遗憾的是目前只排在全国第十多名的位置,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为了全省的胸痛中心创建工作,马礼坤几乎牺牲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安徽省胸痛中心成立五年多来,无论省内哪家县市级医院需要创建胸痛中心,需要专家出席的,马礼坤宁可把其他工作推掉也要过去,因为这是优先选项。

“真正用心去创建胸痛中心的人,一定是有情怀的,要付出常人想不到的努力,只有情怀才能支撑你做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023世界心脏日义诊活动

情怀是在采访中,马礼坤教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无论是当初为了发展心血管介入技术走遍安徽的每一个大小县城,还是牺牲所有的个人时间去全力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这些如果没有特别的情怀是根本难以做到的。

马礼坤一直给大家强调的是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不是有情怀,是不是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真心为百姓做点实事。

“医生们每天要面对门诊、手术等一系列繁杂的临床工作,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患者教育以及胸痛中心的推广、协调工作等。如果不是有情怀的人,是做不好这些工作的,这需要很多的付出与牺牲。”

而对于胸痛中心的认证,马礼坤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要求,达不到考核标准就是不能通过,否则就成了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大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这项工作也就没了意义。这一点在马礼坤看来非常关键,作为全国胸痛中心专家,这是他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要做一件有良心的事,而不是形式主义。”

马礼坤希望更多的人能秉承全心为患者的情怀,真正让胸痛中心为广大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推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下降拐点的早日到来。

物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礼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安徽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FACC)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会员(SCAI)

安徽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

胸痛中心的情怀支撑

责编 | 周 韵

摄影 | 葳 蕤

校对 | 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