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马拉雅,这家在线音频领域的巨头,在经历过多次IPO的波折后,终于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过去的一年里,它曾被“裁员”、“自救”、“变革”等负面标签所困扰,但现在,喜马拉雅似乎已经迎来了新的转机。

今年4月中旬,喜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担任联席保荐人。作为中国最早的在线音频平台之一,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喜马拉雅在2023年以在线音频收入为口径,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自2012年创立以来,喜马拉雅共完成了12轮融资,涵盖了从境内天使轮到D轮,以及境外E1至E4轮,合计融资额接近百亿元。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腾讯、小米、阅文、泛大西洋投资、创世伙伴资本等。如今,其市场估值高达43亿美元(约合300亿人民币)。

虽然早在2018年就开始传出上市的消息,但一直被官方否认。直到2021年4月,喜马拉雅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但随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请。然后在同年9月,喜马拉雅将上市目标转向港股市场,并于2022年3月更新了招股书,但此后便没有了下文。

然而,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沉寂之后,喜马拉雅再次启动了IPO计划。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坦诚地表示,公司目前面临着来自蜻蜓FM、荔枝等其他中国线上音频内容提供商的激烈竞争,同时在物联网和车载设备等新兴场景方面,也面临着来自字节跳动、腾讯、快手等提供音乐、文学、游戏及视频等其他在线内容形式的互联网公司的竞争。

尽管如此,喜马拉雅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竞争对手环伺,但喜马拉雅相信,只要能够不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就一定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而广东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导师骆仁童博士表示,对于喜马拉雅来说,登陆资本市场或许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

行业天花板的困局

喜马拉雅,这个由余建军和陈宇昕夫妇于2012年创立的在线音频巨头,凭借专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多元化模式,覆盖有声读物、泛娱乐音频、播客、精品知识分享和直播等丰富形式,早已在在线音频行业中脱颖而出。自2013年推出同名APP以来,喜马拉雅便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4年便突破了5000万用户大关,如今更是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然而,这位行业领跑者的上市之路却充满了波折。2021年5月,喜马拉雅提交赴美IPO申请,却不料遭遇中概股赴美上市停滞的黑天鹅事件,最终不得不撤回赴美上市计划,转战审核更为严格的港股。尽管喜马拉雅在2021年9月递交了港股招股书,并在次年3月更新招股书,但至今仍未能成功上市。

与此同时,同为在线音频平台的荔枝却显得更为幸运。2019年底,荔枝提交了赴美IPO申请,次年1月便顺利在纳斯达克挂牌,成为“中国音频第一股”。有观点认为,荔枝之所以能够顺利上市,是因为找准了上市的时间点,而喜马拉雅则不幸遇到了滴滴上市后中概股赴美上市停滞的不利局面。

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喜马拉雅自身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长期以来,喜马拉雅一直难以实现盈利,虽然2023年实现了2.24亿元经调整净利,但其盈利能力仍然令人担忧。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喜马拉雅经调整净利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虽然喜马拉雅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用户群扩大、变现能力增强以及成本结构优化带来的毛利率改善和经营效率提升所致,但其盈利压力依然不容忽视。

此外,喜马拉雅还面临着用户增长放缓的问题。虽然其移动端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仍然遥遥领先于同行,但其用户增长率已经出现下滑趋势。这意味着喜马拉雅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在实现“降本增效”的道路上,喜马拉雅展现出了不俗的成绩。2023年,该公司营业成本达到26.9亿元,相较于前一年下降了7.71%,占总营收的比重也有所下滑。同时,研发和销售及营销的开支也呈现出小幅减少的趋势。然而,与此同时,关于喜马拉雅人员优化的消息也频频传出。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该公司全职雇员数量减少了近四成。这表明,喜马拉雅在提升盈利能力的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一系列压缩成本的措施。

然而,喜马拉雅的营收增速却呈现出放缓的态势。从2021年到2023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和61.63亿元,增长率逐年下滑。这与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率下降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其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数量增长明显放缓,而付费率更是出现了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喜马拉雅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通过成本结构优化和“降本增效”等手段可以提升盈利水平,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持续增长,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在线音频行业的整体遇冷,喜马拉雅也需要思考如何打破行业天花板,寻找新的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团队的组织变革

喜马拉雅从浦东张江的小团队起步,如今已是亿万用户信赖的内容巨头。经历首个十年的飞速成长与季度盈利,在某些角度来说,组织变革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喜马拉雅的变革,旨在打破旧有的组织模式,全面调整架构,并涉及到人员的重新配置。这场变革在互联网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在迎来第二个十年之际,喜马拉雅提出了更长远的经营要求:打造可持续的客户价值和盈利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喜马拉雅决定引入端到端的组织方式,从客户需求出发,贯穿整个业务流程,确保各个部门紧密协作,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喜马拉雅作为一个连接用户、创作者和广告主的平台,其竞争力取决于各方的满意度、黏性和忠诚度。 通过变革,喜马拉雅更加聚焦于为用户、创作者和广告主创造价值,从而提升相关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同时,面对变化日益广泛的音频市场,喜马拉雅的变革也是在积极应对挑战,寻求新的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变化和喜马拉雅的变革为公司带来了业务方面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增量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喜马拉雅全景音频月活用户数达到了3.45亿,同比增长21.5%。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喜马拉雅变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正如其他成功企业所展示的那样,好的变革能够带来业绩的持续释放和股价的飙升。广东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导师骆仁童博士认为,像喜马拉雅这样推进变革,寻找最适合业务创新的机制,是激发员工的活力、深化对行业洞察的手段,也许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留下较好的基础。

AIGC加持下的新故事

喜马拉雅再次冲刺IPO,信心满满地展现其43亿美元的市值。尽管资本市场对其趋之若鹜,但喜马拉雅仍面临资金压力。招股书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总资产为42亿元,而总负债高达144亿元。回顾过去两年,2021年至2022年,其净资产分别为-155亿元和-138亿元,负债规模始终居高不下。

当前,音频行业正经历寒冬,平台增长也逐渐触及瓶颈。对于喜马拉雅而言,上市融资成为缓解运营压力的迫切需求。尽管如此,公司也清楚认识到行业和自身发展的局限。因此,去年一系列的变革与裁员行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喜马拉雅的收入构成主要依赖于四个核心板块: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中,订阅业务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总收入的超过一半的份额。然而,为了打破增长的瓶颈,喜马拉雅必须寻找除订阅之外的新的收入增长点。

广告业务是喜马拉雅当前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尽管近年来广告收入有所波动,且面临听觉广告吸引力相对较弱的挑战,但喜马拉雅依然在积极优化其广告服务,以提升广告的吸金能力。此外,喜马拉雅还通过引入AI技术,如自动语音识别(ASR)和语音合成(TTS),来降低内容制作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和粘性。

在AI领域,喜马拉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通过TTS技术,喜马拉雅成功地将已故评书大师单田芳的声音应用在有声书制作中,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广东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导师骆仁童博士深入解读道:AI对喜马拉雅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在降本增效方面,不仅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也增加了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AI领域的发展也面临着监管、技术壁垒等多重挑战。例如,当前国内外热门的AIGC平台如Chatgdp、文心一言等,都存在着生成内容涉嫌抄袭的风险。因此,喜马拉雅在推进AI技术的同时,也需要谨慎应对这些潜在的问题。

喜马拉雅正积极探索除订阅模式外的营收新路径,并致力于利用AI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及降低运营成本。尽管存在挑战,但公司对AI领域的投资与承诺预示着其多元化收入来源的前景乐观。

在AI时代背景下,所有内容生成平台都有机会借助AI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从而开拓更多商业机会。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些创新的商业化落地。对于刚刚实现盈利的喜马拉雅而言,如何借助AIGC技术开辟新的商业化领域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同类内容平台分析: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 | | | |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人工智能:

数字应用:

数字中国:

数字化转型:

产业数字化:《》

宏观与趋势:

思维与技能:

创新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