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摄影:高博

逛过花冲公园的小伙伴们,不知可留意过公园西南角有座“先农坛”,坛旁还树立了一尊炎帝神农雕像。据了解,此处景观装置是该园于2017年启动的改造提升期间,结合在地文化而新增的几项主题节点之一。虽是近年“新增”,但这个名字也曾于茫茫史海中“昙花一现”。那么其中,是什么情况?

——引子

合肥东郊先农坛

历史上的合肥先农坛,在“威武门外五里堡耤田内”,即今花冲公园附近。“耤田”,亦作“藉田”(耤通“藉”,借助),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公田。当时,每年春耕前还举办一场特别仪式——天子、诸侯亲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示劝农。历代皆有此制,称为“耕藉礼”或“耤田礼”,至清末始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收刈 ·

▲ 来源:清《胤禛耕织图(册)》

“先农”,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三国时期,魏臣秦静曾提议设立“国六神”,“先农”为其一。一般认为即炎帝神农氏,卫宏《汉仪》:“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也有说是黄帝玄孙、“五谷之神”后稷,唐代学者祝钦明曾称:“古之祀先农,句龙(共工之子)、后稷也。”

· 炎帝神农雕像 ·

▲ 来源:淮掌柜

而先农坛则源于先秦时期建于藉田的“王社”“侯社”,后又称“帝社”。至唐初,祭祀神农,配以后稷。永徽中,犹称“藉田坛”。垂拱中,武后称“先农坛”。到了神龙元年(705),在祝钦明等人提议下,改设“帝社坛”,又立“帝稷坛”于其西,祭祀后稷及后土、句龙等人。开元十九年(731),恢复旧制。

· 虞后稷像 ·

▲ 来源:清《古圣贤像传略》

事实上,“先农”从本质而言根植于“社稷”——即对土神(“社”)和谷神(“稷”)的原始崇拜,也体现了古代社会显著的重农思想。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每年四月,各府州县将“先农”与“风云雷雨”“山川”“城隍”等神灵合祭于社稷坛。但等到为诸神单独建造坛场时,却迟迟没有“先农坛”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合肥社稷坛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直到清雍正四年(1726),朝廷才将耤田礼推广至地方州县。翌年,诏令各省“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立为耤田。如无官地,动支正项钱粮置买民田,以四亩九分为耤田,即于耤田后建立先农坛”。为何选在东郊?其实是有说法的。《礼记》提到——“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当是沿袭古制。

· 北京先农坛 ·

▲ 来源: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合肥先农坛于雍正四年敕建,坐北朝南,礼制俱与社稷坛同。按社稷坛,东西、南北各2丈5尺,高3尺4寸,四出台阶各3级,呈四方高台状,周围石垣环绕。主高2丈5尺、方1尺,埋于坛内正中。每年二月,庐州知府等官员率领耆老、农夫前往举行祭祀并行“耕耤礼”。具体由钦天监择日颁行,一说清明后亥日。

· 合肥先农坛 ·

▲ 来源:雍正《合肥县志》

“耤田礼”所使用的工具,也做过明确规定——“农具赤色,牛黑色,厢青色,籽种从土宜”。地方政府还选用农夫2名,“免其差役,给以口粮”,令其日常看守坛场、灌溉耤田。耤田每年收租12石5斗,除备祭品开销租稻3石9斗外,其余纳入藩库(指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同时还需统计造册并及时上报。

· 祭祀先农 ·

▲ 来源: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

目前关于“合肥先农坛”的记录,主要集中在雍正至嘉庆近百年间,而光绪间续修的《庐州府志》等,则完全誊抄了前志内容,并无“最新消息”。但若毁于战火,应当如无为州(“咸丰三年毁于兵”)被记入史册,或许其间变化不大,故未作更新,有待后考。无论如何,沿至清末,先农坛还是走向了历史长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合肥先农坛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从“五里堡”到“东五里井”

由旧志可知,位于“威武门(大东门)外”的花冲一带,古称“五里堡”。“五里”,指距城五里。而“堡”,今人常认为——即用于军事并以土石构筑的防御建筑、坚固小城或阵地。事实上,“堡”还有“古同‘铺’”及“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等含义。其中前者指驿站,今常用于地名,北京便有2处“十里堡”。

· 合肥五里堡 ·

▲ 来源:瑶海发布

· 北京十里堡 ·

▲ 摄影:独行客

历史上也确有“驿道”和“铺道”穿过该地区。“金斗驿,东北至坡冈汛二十里,东北至店埠驿二十里”;“金斗铺,东至坡冈铺十里,又东至汤棚铺十里,又东至店埠铺十里”,这里的“坡冈汛/铺”“汤棚铺”即今东二十埠、三十埠(一般地名按与城池的距离,而驿铺名则按与金斗驿的距离)。“五里堡”或与此有关。

· 驿路铺递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先农坛”早已了无痕迹,但从民初的测绘图不难看出,这片区域曾集中分布着多座圆形土墩,颇为蹊跷,不知与其是否相关?清末,或因近代邮政的诞生,“五里堡”一名随驿传沉入史海。回头再想想,如果当初真有座名叫“五里堡”的古堡,为何既没有保留遗迹,亦未延续古地名,甚至没有流传出任何故事?

· 花冲(1918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反倒被一口“(东)五里井”抢占成为该地区的文化印记。据当地流传,该井原是唐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状元——卢储家族花园的饮用井,旧称“花月井”,后来花园废没而井存。关于卢储,人们一般根据北宋《南部新书》认为是“江淮一带人士”,是否是合肥籍状元始终存疑,更不用说其故里的所在地了。

· 卢储传 ·

▲ 来源:南宋《婚礼新编》

“花冲”,以花姓聚居而得名。所谓“冲”,作为地名,即山间平地,一说指地呈坡势。当年花冲以西有“三里岗”“大罗山”等,属典型的丘岗地貌。山麓河塘密布,村舍和田野鳞次栉比,村民掘井取水再正常不过了,因此诞生了“五里井”,约定俗成而已。1975年,该井因建大庆影剧院(1979年更名花冲剧院)被埋于地下。

· 花冲影城(2019年) ·

▲ 摄影:又心

新兴的花冲公园

与此同时——1959年,市政府在五里井征地18.2公顷,因尚不具备建园条件,遂成立东郊林业工作站,暂作绿化用苗木基地,时称“花冲苗圃”。1966年,有部分闲置未用的土地,由公社出面通过市委农工部借去,作为发展蔬菜生产用地,以后被当地农民陆续占用少量土地,致使土地零散,丧失原有的完整性。

· 花冲公园(1959年) ·

▲ 摄影:吴新陆

1979年,经市政府批准,在原花冲苗圃基础上复建,并正式命名为“花冲公园”。公园采取“边开放、边建设”的原则,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游乐设施。1982年,从郊区常胜大队购进溜冰场地。1983年,建儿童乐园。1985年,建服务楼,内设招待所、餐厅、商店等。1989年,开始砌墙封闭公园。

· 花冲公园(1988年) ·

▲ 来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1991年,建主干道、桥、亭等。1993年,公园各道道口全部封实,内主干道长640米,水面22亩,驳岸320米,曲桥、拱桥各一座,面积160亩,绿化138亩。1994年7月1日,花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并辟建宠物园。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先后建成水上世界、过山车、碰碰车等游乐项目。

· “工业之肺——花冲公园”(1994年) ·

▲ 来源:《合肥晚报》

绿化苗木是花冲公园的传统特色。建园肇始,品种以悬铃木为主,另有冬青、水杉、泡桐等。1979年以后,陆续生产和经营部分苗木花卉。全园各类树木一度达2.6万株,主要有樟树林、水杉林、枫杨林以及草坪2.18万平方米。融游乐与园林为一体,成为东市(瑶海)市民晨练休憩的好去处。

· 花冲公园门票 ·

▲ 来源:艺元堂商行&收藏文竹

2001年12月,公园总体调整规划编制完成。依据调整规划,公园定位以游乐、休闲性质为主的专业性游乐园,分为主入口广场、陆地游戏区、水上乐园、花鸟鱼虫宠物四大部分。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园内设有宠物、花鸟鱼虫、古董、字画市场,同时还自发建立起安徽最大的旧书集散地,被广大市民熟知。

· 花冲公园 ·

▲ 来源:《合肥市瑶海区志》

当然,花冲公园得以建立并吸引庞大的客群,完全依托于早已“一五”计划期间既已形成的东郊工业区。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例,花冲公园及花冲剧院的北、东侧即被合肥电机厂、合肥被单厂、合肥电池厂等环抱,西侧又有刚建成不久的合浦北村、合浦南村、铜陵新村等,而这只是拥有30万人口及上百家工交企业的东市区(今瑶海区)一角……诚如李夏先生所言,花冲公园为当之无愧的“工业之肺”!

· 花冲公园(1990年代) ·

▲ 来源:《合肥市企事业单位分布图》(吴雨发提供)

札记

2017年8月1日,这座刚满58岁的老牌公园,正式开启全新升级改造。闭园2年后——2019年10月1日,靓丽“回归”重新开放。据悉,此次改造也是为了彻底解决公园及周边长期以来的摊贩占道经营、机动车乱停放、环境脏乱差、绿化受损毁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难题,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好评。

· 改造前的花冲公园 ·

▲ 来源:瑶海发布

公园变得更美了,游园更有秩序了,但人们青睐的宠物、古玩、旧书市场在改造中静静消失,即使后来被移往异地重建,也再难复往日辉煌。另一边,公园在升级中新添了一些文化元素,但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在游园时往往不知所云。设置城市文化展示装置,出发点总是好的,如何化静为动、激活利用起来,似乎可以做一些工作,对于“先农坛”而言并不难的。

· 花冲公园(2019年) ·

▲ 摄影:束芳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先农坛节点效果图(2019年) ·

▲ 来源:江淮晨报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礼记》《汉仪》《新唐书》《南部新书》《婚礼新编》《庐州府志》《合肥县志》《胤禛耕织图》《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古圣贤像传略》《合肥市志》《合肥概览》《合肥文化志资料汇编》《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地名谭》《合肥城市规划志》《合肥老城志略》《中共合肥市东市区组织史资料》《合肥市瑶海区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中研院”人社中心、字海网、日本内阁文库、犹他家谱学会、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瑶海发布、 往期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