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走进江苏苏州同里古镇退思园的后花园,便知其中意趣,一方小园,三面环水,春可赏兰,夏品荷香,秋有桂花满园,冬赏梅花映雪。四季、山水都被园主人任兰生巧妙地搬到了这方小天地,时间与空间的运用在这里尽得展现。

时空观是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古人云,上下左右谓之宇,即空间;古往今来谓之宙,即时间。时空观不仅体现在古迹中,也应用于其保护之中。今人之所以能读懂吃透几百年前苏州园林的巧思,正是在这些古老遗存的保护中充分运用了时空观,即保护的整体性和延续性,这也是苏州古城保护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遗产保护时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保护要遵循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时间的延续性。

4月20日,记者跟随“文化中国行”采访团走进苏州的古镇老街,探寻闪耀其中的文化魅力、古人智慧及其保护之道。

古与今——

古老的与现代的,流淌在时间线上,于同一空间交相辉映、水乳交融

志古之道,所以为今。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建立起当代价值的认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苏州是很多人心驰神往的“梦里江南”。因为这里有“红船流动只缓急,画处人间烟雨中”的缱绻怡然;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园林风韵;有“潋滟红亭射晓霞,波光百顷渺无涯”的运河气魄;有“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非遗技艺……究其魅力,根子都离不开“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考察时说:“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0日,春日里一个普通的休息日,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多少人来到这里只为在河边听一曲百转千回的苏州评弹。“由于保护得早和保护得当,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且看这摩肩接踵的人群,且听这食客声、吆喝声、戏曲声,让人恍惚穿越到古代,街区延续千年的繁华盛景,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流淌在时间线上的古与今,在“绣花功夫”的精心保护下实现了在同一空间交相辉映、水乳交融。繁华依旧,烟火仍在,正是古老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的价值体现。

虚与实——

有形的物质载体与无形的精神传承,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走在同里古镇,石桥民居倒映在穿街而过的河流里,园林憩室卧榻之侧的镜中,把院里的绿意盎然收于室内,室内外景致相互呼应……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在古镇老街随处可得。虚实结合同样是古迹保护之道,通过保护修缮有形的古镇古街,传承无形的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赓续历史文脉。

“在退思园的修缮和保护中,我们以历史资料为蓝本,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让一屋一瓦、一草一木都能保存历史信息。”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说。

建筑完好保存下来,流传其间的故事和文化也得以传承。在退思园的正厅内,“荫余堂”的牌匾挂于正中,意为荫庇子孙,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而任兰生的小儿子任传薪也确实长成了栋梁之才。民族危亡之时,任传薪舍宅办学,自费到国外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在退思园开办了一所女子学堂,为镇里和周边地区培养了一批乡村女教师。如今,学堂后院的香樟树仍静静矗立,耕读传家、济世报国的传统文化熏陶着一批又一批到访的人。

同里古镇是苏州古城保护的集中成果。30多年前,苏州就成为全国唯一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的关键点就在于遵从并坚守古城区的空间秩序,城镇格局、传统建筑、原始风貌、城市色调等要素全部囊括在内。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全面保护的典型范例。“街区不仅保留了苏州园林、名人故居以及大量传统民居的原始风貌,也很好地传承了非遗等文化,缂丝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评弹、昆曲,都能在这条街找到展示的窗口。”王永法说。

静与动——

静态的历史与活态的生活有机结合、共生共进

古建筑、老街区的自然肌理是靠时光和生活共同雕琢出来的,原生态的烟 火气具有不可替代性。留住“人”,才能留住文化。然而,老街往往由于年代久远,基础设施等较为落后,如何在保护中实现静态历史与活态生活有机结合,让当地居民成为保护的受益者,考验着保护工作的细度与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让居民仍住其中,形成了古镇与社区、历史文化街区与社区合一的格局。

位于古城西侧的32号街坊以“小单元、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成为老街保护治理的典范。“如果只剩下商业体,就会形成节假日里热热闹闹、平日里是空城的局面,老街就失去了灵魂。”负责街区改造的名城集团更新公司负责人蔡爽说。32号街坊仍有1200余户居民生活于此,在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厕所改造、铺设燃气管道等,也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文脉延续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在苏州,社区管理、企业协同、居民自发、技术加持,让静态历史与活态生活共生共进,赋予了古镇老街古今辉映的“双面绣”风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朱颖颖

原标题:寻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江苏苏州古建筑老街区保护掠影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高雅 编辑:王晓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