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功高而盖主,引来的便是朝野的惧怕,皇帝的质疑,甚至是引发杀身之祸。古代帝王心难以捉摸,很多权倾朝野的重臣,纷纷死于皇帝之手。

因二子夺储而引发的玄武门之变,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射杀了哥哥而谢幕,跟随李世民参加这次政变的将士们,也被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备受嘉奖,升官加爵。

但为何李世民没有重蹈朱元璋覆辙,杀掉这些近臣,尤其是像秦琼能手握重兵,对其具有威胁能力的官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驭才以治天下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在他的领导下,唐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繁华,是一名既能带领臣子冲锋陷阵打天下,又能坐于朝堂之上,以谋来治理天下的君主。

在唐宫的三清殿处,有一个名为“凌烟阁”的地方,里面是唐太宗为纪念参与“玄武门之变”,以及称帝后辅佐他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像这样在宫中专修一座楼,只是用来放置大臣的画像,历朝历代,实属少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从侧面也能看出李世民爱才惜才,对于那些对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臣子,是不吝惜自己对其信任与重用的。

李世民公然宣告大臣的功劳,并且立功臣的画像让后世供奉的行为,也能体现出李世民是个宽厚、大度之人,不计较于个人与国家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忆故人

魏征曾为李建成的近臣,李世民惜才,魏征作为谏议大夫,屡次直谏唐太宗,太宗都不曾生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悲痛不已,言道:

“若是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照出衣着是否符合礼制,以过去历史为镜子,能够见到历史的兴衰发展;以人为镜子,就可知道人的一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而今魏征逝世了,等同于我失去了一块镜子。”

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其实不是臣子有多么的优异,而是要有一个明事理的君主。君主不轻易听信他人谗言,并且对臣子信任并重用,但也依赖于当时的唐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划分权力

自古以来以手握兵权为重,为什么李世民不曾怀疑过领兵的秦琼将军呢?

首先,是因为秦琼后期因常年奔波打仗,身体虚弱,经常生病,到秦琼晚年时期久病缠身,没多久就离世了;

其次,在唐朝时期,更加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协助帝王行使权力,为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主要的辅助作用。

这说明像秦琼一样的武将,并不算是手握兵权,秦琼可以受令领兵打仗,但无法掌握兵权,秦琼难以脱离中央的指挥随意出兵,因为军事权分化为三省六部协助管理,并且当时的唐朝军事制度是府兵制。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用兵时,就会将民众聚集起来从军征战,而不用打仗的时候,就和普通的农民无异,时而训练,平时就做农活。

三省六部制,使得李世民能更好的的管治下属,将权力都集权于中央管制,当时唐朝还有许多的法律法规来管控制衡这些武将,因此像秦琼一样,只能受令领兵的武将,其实构成的威胁并不算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李世民若是将开国功臣逐一杀之,那么势必会引起天下人,对其仁义治国的方针表示怀疑,同时也会让对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功臣们寒心,杀伐功臣实乃大忌,尤其是像秦琼这种武将出身的大臣。

大唐国力昌盛,兵强马壮,自然要有优秀的领将来征战四方,于是李世民为了大唐后来的兴盛,不会轻易杀伐武将功臣。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不让轻易杀伐功臣,但也并不代表若是功臣犯错,中央不能惩治他们。

比如尉迟恭行事乖张,李世民就会说:自我登基以来,我经常保全各位功臣,让你们能够子孙万代,绵延不绝。今天看到你的所做作为,幡然明白韩信、彭越之所以被杀,这就怪不得汉高祖。

国家大事,只在于奖赏与处罚,而意料之外的恩典,是否能再一次获得,就要靠臣子们多加勤勉,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

李世民的直接警示,就能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大臣们收敛。但也有置若罔闻的大臣,这时候“枪打出头鸟”,自然李世民就会不论功绩将其受罚,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侯君集和张亮

侯君集参与进太子之争中,意图谋杀李世民拥立自己支持的太子李承乾,事情败露后被杀,而张亮被发现养了五百义子,查证事实确凿后,也被处以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