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大学生有什么出路,我感觉现在只需要用四个字就可以完全形容:考公、考编、考研和找工作。

这四个词,说多了都是泪。

父母希望孩子有好的出路,大多希望他们能抓住其一。为了提高成功率,有的神奇父母还建议年轻人四手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个网友发了他的父母的对话,光是这几句话,我就感到一种压抑。

父母的心是好的,可我真的怀疑他们是否知道这四条路,每一条都比唐僧西天取经还难?

谁能同时搞定这四件事?

齐天大圣被五个手指压住了500年,而这四件事,每一件都是可以让我们脸着地的巨手。

可能是父母盲目相信孩子的实力,自身又没有任何经验,总认为咬咬牙,坚持一下就行了。

也有年轻人听从了家人的意见,顺利上岸了。看看IP地址是山东,似乎又觉得没啥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典型的就是家族里的人都在编制里,深刻体会到编制的好处,更希望晚辈走同样的路。

我感觉这种情况好像比较多。在我上大学时,不少身边的朋友都是这种情况。

现在想来,大约是父母觉得自己熟门熟路,孩子走这条路能提供一些职场经验。

以上对话看起来都让人心烦。

还好,有个网友跟父母说考编好痛苦,压力大,我终于看到一个正常的回复了。

这个网友何其幸运,当她告知父母考编压力大,她的父亲却说,考上了编制,其实就是做个教师,老父亲给开办一个幼儿园,就解决问题了

这个父亲还进一步表示,家里房子有了,父母有存款养老,希望孩子压力不要太大。

我想,开个幼儿园恐怕是父亲的玩笑之举,主要是为了宽慰孩子,毕竟幼儿园不是谁想办就办得了。

可我真的看到了爱。

因为当这个女孩子说如果自己考不上,可能会给家里人丢脸的时候。

她的父母却开玩笑地说:“考编是烤地瓜吗?人人都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很多网友看到这句,就该破防了:原来别人的父母是会说话的。

你可以看到在这一家的对话里,父亲负责开导,母亲负责转移孩子心情,让她不在焦虑的情绪中深陷。

这个妈妈特意提出了美食进行劝导,甚至说出一句:“你吃得下就有救。”

家庭群的氛围因这句话而改变了。

如此家庭,这样的父母,谁不羡慕呢?

难怪在网络上,有很多的年轻人在网上找共享父母,就是为了不扫兴。

以前,我的父母也建议我去考公务员,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自己知道我是个什么德行。

按照我的个性和做事方式,属于第一集就会被打入底层的状况。按照现在自媒体发展的速度,我大概能成为别人的素材或表情包。

现在我表妹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姑妈和姑父一直劝妹妹去考个公务员,实在考不上,沾边当个临时工也成。

年轻时,我也曾埋怨父母不开明,现在人到中年反而透彻了。

绝大部分父母一定会为孩子好!他们认为最圆满的计划,也就是他们在认知圈里找到的最舒适的部分。这其中就包括了去考公务员,考编。

因为他们到了30~40岁以后,才领悟到稳定收入意味着什么——房贷、车贷和孩子的教育投入不会断掉,哪怕钱少点,晚上不会焦虑到失眠。

现实则是,年轻时的我们跟父母仿佛白天不懂夜的黑。大家的认知圈刚开始没有任何交集。

你现在问一问你的父母什么是成都迪士尼,他们能答得上来吗?

你能知道冯提莫,你能知道PDD不代表的不是那个购物app,甚至你能知道每一个网络梗的意思;但是你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喜欢一笑倾城,你也看不出秀才到底有何亮点。

就这一会儿,你看一看父母的手机,即便是同一个平台,他们和我们的内容几乎不同。

所以,认知没有交集的时候,大家互相不能理解。

可能,我们觉得做一个什么都不干的废物,才是人生的快乐;然而,这个想法会刺激到父母,他们会去问问,你这个情况,医生怎么说。

在我一届,不考公,不考编的人挺多。那会儿,工作还是工作的样子;年轻人主打任性、不羁。

这一代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多了。其实,不是父母变了,而是咱们的舒适区终于有重叠区了。

我说一句会让年轻感觉站在对立面的实话。

咱们不想考公、考编,又被逼着去,即便上岸也不开心,根源其实还是咱们不知道要干什么,又排斥父母的建议,就把不开心归咎于“孝顺地屈从”父母的安排。

父母为我们的“不知道干什么”背锅了而已。

我跟妹妹也这么说,如果想拒绝考公、考研、考编,那就要明确告诉父母你想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当我们有一个全盘规划,听起来靠谱,才有机会。即便父母要否定,他们也得花点功夫思考。

父母在生下你时,只希望咱们过得健康快乐,这里头没有包含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成为大富豪。

他们不想孩子有太大压力,有时候是我们的不确定,才造成了他们的不确定。他们的不确定才让父母在舒适区里,找一条自认为最好的路,让你走一走。

无他,只希望你走得好。没有他们的时候,你也能走得好,能照顾自己,能健康快乐。

父母的目的没有变过,不信,你回家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