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景:

近日,有媒体对多款社交、购物APP测评发现,其中的“熟人推荐”机制泛滥,而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暴露在“熟人推荐”功能之下,被他人一览无余。有网友对“熟人推荐”功能吐槽:“能不能给我留点隐私空间?”

所谓的“推荐”,到底是为了用户便利,还是看中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不少网友认为,平台未经允许读取个人信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是一种冒犯。

@中国青年报:网友们对于“熟人推荐”功能的反面意见,折射的是他们对于“两个边界”的守护:一是私人与群体的边界,二是网络与现实的边界。网友们希望各平台能够完善推荐机制,给出更加精细合理的推荐方式。比如,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让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接受把自己推荐给熟人,甚至可以在用户发布内容时提供“屏蔽可能熟人”的选项。

@澎湃新闻:用户数据不是互联网企业的“数字财富”。涉及用户隐私的个人信息在如何保存、使用方面,用户理应拥有决策权。企业应约束自己的“算法本能”,在使用个性化推荐功能时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和选择权,守住商业行为的边界。

@北京日报: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APP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但在实践中,何为“最小必要”常常是抽象化、概述化的,没有具体化、场景化的解释,很多时候都是企业在“自说自话”。互联网经济时代,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数据已经被视为新的“石油”,用户个人信息的“产权”显然不能让企业来划定。有关部门不妨以此次争议为契机,对图片、通讯录、设备信息等个人信息的用途做出规范,把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的“手”及时打回去。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