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选择都不分好坏或对错,只是要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所有结果,相信不同的选择下的人生。都会有各自的圆满与缺憾。”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五个重大选择,都和中国发展息息相关,美国人更是称他为:一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人是谁?他做出什么决定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为何,美国人会说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故事有些长,家人们动动金手指,点个关注,我们一起解开谜底。

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美国人更是称赞他“一己之力可匹敌五师海军陆战队”;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坚信着“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同样能够完成”;他,是科学家群体中以身许国的典范——钱学森。他以智慧和勇气,书写中国科技的辉煌篇章,是中国的时代楷模与骄傲!

俗话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钱学森的成才,恰恰也离不开父母的细心栽培。

年幼的启蒙

钱学森生活在一个优渥的家庭,其父亲钱均夫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史专家,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来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学森曾说:“父亲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从小他的父亲非常支持他读书看报,他也为儿时的钱学森的读物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也为钱学森全面发展,各方涉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母亲章兰娟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女。她不仅深谙古文,还擅长琴棋书画与女工,还具备出众的数学才能,技艺超群。从小教育钱学森读书写字,背诵古典诗词,还引导他观察大自然,培养钱学森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和人文素养。长大后钱学森曾说:“我的母亲是一位言传身教的大家长典范,我从小也是在她的潜移默化之下得到很多的启发。”

正是这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时的钱学森有了很好的启蒙,这也为他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生初选择

人生最重要的一考,莫过于高考;人生最重要一环,莫过于选择就读专业。钱学森也不例外,在面临报考大学专业的关键时期,老师们便纷纷来给他提建议,谁让这是各位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呢?

老师们也是“各显神通”:数学老师鉴于他出色的教学能力,建议他报考数学系;国文老师则看中他优秀的文章写作水平,鼓励他选择中文系;而美术老师则发现他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建议他走画画这条艺术道路......然而这些建议,对钱学森来说都是仅供参考,他有自己的考量。

钱学森深知当时中国交通及其欠发达,工业及其的落后,彼时中国的铁路都是有外国人建设的,而且在他的父母的影响之下,钱学森深受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他想要学习铁路建设,他想要“铁道救国”。

他把自己当做一块砖,祖国哪里有欠缺,他就去补哪里。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目标的人前途一定清晰。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终于在1929年,钱学森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上了交通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开启他的“铁道救国”第一步。

求学中,钱学森接触到许多良师益友,钱学森对热力学工程的陈世英教授极为尊重。是因为有热力学考试,钱学森卷面分拿了100分,但是教授却只给他99分,他不解,便去请教教授此举意欲何为,教授笑笑,解释道:“你的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名列前茅,这次也不例外,但是我没有给你100分就是为了避免你骄傲自满,扣除这一分,就是希望你永远都要保持这份谦卑之心,切不可过度自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原因之后,钱学森对陈教授满是感激之情,这是良师啊,此后的学习生涯,钱学森始终保持着这份“99”分心态。

第二次选择

1932年1月28日半夜,日本发动了淞沪抗战,日军的战机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上海的铁路也被炸毁。我国当时并没有战斗机,地上的老百姓只能四处逃窜,对天上的战机无计可施。钱学森都看在眼里,对此情形深感愤怒。

为此,钱学森作出第二个选择——学习改造航空工程,学习制造飞机。钱学森在学好铁道建设的课程同时,利用课余的时间查看大量有关航天制造的书籍,凭着他惊人的自学能力,1934年他顺利获得清华大学第七届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资格,专业正是航天工程。

在美国就读期间,一些美国的学生看地中国,曾几次拉踩中国留学生,钱学森自是看不惯这些,义正言辞说道:“现在的中国暂时落后一点,但是凭借个人实力,你们都比不过我!”

在一次考试中,有部分题目难倒了许多学生,有人认为教授是故意刁难,有甚者认为这些题目出得不科学,许多人挠头抓腮愣是写不出一点答案。考试结束后几天,教授在课堂上特地拿出钱学森的试卷,每一题都写的满满当当,教授表示其解题思路清晰,有自己的想法,让大家都向钱学森学习。从那以后,那些美国学生对钱学森的印象大大改观,也不敢在中国留学生面前放肆了,这个结果简直是大快人心啊!

第三次选择

1936年,钱学森便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但是他发现当时的航天工程的操作大多依照经验主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位航天工程的创新有很大的阻碍。于是钱学森毅然决然做出第三次选择——深入研究航天理论,他要把经验转化为科学原理,形成科学理论,以供后人更加科学地学习。

他成功拜师在当时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门下。1941年,钱学森发表航天科研成果《柱壳轴压屈曲》一文,这篇文章仅仅只数十页,但是钱学森在研究过程中仅有的科学原理推到演算手稿就达到800余页,这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典范。

最后钱学森在定稿文件上写有“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意味着,他的学术研究永远没有止境,也鼓励后人,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科研成果,要对真理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第四次选择

1955年10月28日,阔别祖国十余载的钱学森终于回到北京,钱学森回国后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此时国家需要研发导弹、火药,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钱学森团队肩上了。

此时的钱学森依然坚信,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一样能够做出来,甚至比他们的更强!凭着这股劲,钱学森作出第四个选择——致力于大型武器工程建设。

终于1960年,中国导弹事业迈出艰难的一步,正所谓万事开头难。那时候没有苏联的技术支持,全靠自己摸索,钱学森带领团队从“0”开始,研制期间,钱学森一团队的行程需要严重保密,就连家属也不得而知,别人问起,也只能说是去远方出差,归期无定。

1966年迎来“两弹结合”前的一次实验,有一位科研人员在检查弹体时,意外发现弹体内部又跟极小的小白毛,实验不容得一丝一毫的差错,小伙子拿来镊子也未能将其夹取出来,结合他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他找来一根猪鬃才把小白毛取出。

钱学森得知此事为这位青年大为赞赏,并把他作为榜样要求全体科研人员都要学习这种严谨的态度。钱学森对青年之才及其友好,他对于优秀的人不吝赞美,他惜才、重才、爱才。

第五次选择

时间来到1982年,钱学森从研发一线退下来,彼时钱老已是年过七旬的迟暮老人。他还是心系着国家国防科技的研究,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归学术理论研究的战线上,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决定。

钱学森以自身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有人说钱老就是为中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而生,回溯了钱学森一生的五次选择,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建设,他真正做到了“一块砖”的精神,国家哪里有需要,他就去补哪里。钱学森的科研精神,是中华民则的瑰宝,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选择都无关对错,皆是自己所愿,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这就是最好的选择。致敬钱学森!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动动金手指点个赞。如果有改进之处,也可在评论区指出,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