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稻田中有—种神奇的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存习性、生态价值以及美食文化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就是禾虫。

这一看似微小却蕴含巨大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生物,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刷新着人们对自然生态与地方美食的认知。

4月16日上午,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正式揭牌,开启了“水稻+禾虫”绿色高质高效综合种养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稻+禾虫”新模式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具有“水中虫草”之称,常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地带,喜欢栖息于稻田或浅滩的淤泥沙质土中,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经济、药用价值。

博士工作站由禾虫人工繁育团队首席专家陈兴汉博士引领,致力于推动禾虫产业从亲本引进、原良种保护、繁育体系构建到苗种规模化繁育等一系列技术研发,深入探究绿色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我们开创或改良了四种禾虫生态增养殖模式,使得禾虫在产量产值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今年我们有信心,亩产600斤不是问题!”说这话的正是陈兴汉教授。

他攻克了行业公认的禾虫规模化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了“鱼虾+禾虫”池塘立体养殖、“咸水稻+禾虫”滩涂生态增殖、禾虫工厂化接力养殖、“水稻+禾虫”综合种养的重大模式创新,解决了禾虫自然纳苗季节性强、产量低等难题,让禾虫产量相比于传统养殖方式增加10-20倍。“高端丝苗香稻+禾虫”模式更是2021、2022、2023年省农业主推技术之一,利用禾虫自然界生长生活习性,疏通土壤,茁壮稻苗。

小虫子撬动大经济

小小禾虫,却蕴含着能撬动庞大经济板块的能量。

随着省级博士工作站的揭牌运行,禾虫产业将迎来前景更广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如今,禾虫的产品不仅有活体供食用,附加的产品也逐渐增多,如禾虫咸、生晒禾虫干、禾虫蛋白粉等,所以禾虫产量远远不能跟上市场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禾虫养殖对我来说不仅是科研方向,在‘水稻+禾虫’的综合种养模式下,更是可以使得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将致力打造中国禾虫第一品牌。”陈兴汉表示,比起传统的稻渔种养模式,“水稻+禾虫”的种养模式显得更高效。

陈兴汉说,水稻与禾虫则是天然的共生关系,禾虫能够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生存并利用稻田底部的有机碎屑和其他微生物为食,减少稻田底层的有机物积累,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同时,其排泄物又能为水稻提供一定量的有机肥料,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水稻+禾虫”模式往往能实现“一地两收”,每亩稻田通过禾虫养殖可额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亩产值甚至能达到万元以上,大大超过单一水稻种植或常规稻渔混养的收益。

据陈兴汉团队的实验田效益显示,禾虫的价值在逐渐增大,2021年亩产禾虫有83斤,水稻+禾虫总产值13790元/亩,亩利润8000元。2022年亩产禾虫162斤,产值可达22000元、亩利润达18000元。该模式下,投放禾虫苗一次,每亩禾虫苗成本3000元,累计利润可达26000元以上。

方法得当,管理精细,亩产600斤,禾虫亩产值60000元以上不是梦想。通过集成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博士工作站将有效拓宽禾虫产业链条,从源头改良种质资源,到下游衍生产品开发,构筑起一条涵盖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虫”苗开始

禾虫的养殖是阳江响应“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践行。

看似微不足道的禾虫,也许可以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钥匙”。禾虫产业的兴起不仅能显著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饲料供应、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的繁荣,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博士站的成立不仅可以集聚高端研发人才,攻克禾虫产业技术核心,以达到提升阳江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更能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于未来,陈兴汉表示,博士工作站将充分发挥其在科研与教育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全力推动“水稻+禾虫”综合生态学的深度研发。

“虫”苗开始,意味着阳江农业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微观的禾虫种苗出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发展禾虫产业,逐渐揭开乡村振兴的宏大序幕,去展示了一幅“绿色生态、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