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需求不足?当然是因为中国这个超大市场潜在需求很大,但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所以有效需求不足;这是深层的问题,三、五年也解决不了,走出需求不足的最优先,是外贸突围,让全球的外需补内需的不足。

实际上,中国有经济发展极大地受益于WTO,中国制造是为全球提供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外向型的经济,近些年,对外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中美关系也不是我们单方说了算,我们愿意双赢,对方却忙着从中国撤资。

CPTPP设置的门槛,也极具针对性,针对中国的体制机制,实际上有意无意地把中国拒之于门外,比如独立工会,这在中国不太可能。

既然在通往全球化的道路荆棘重重,国内又需要更大外需补内需,就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那么,创新靠什么?这在业界是有争论的,林毅夫强调产业政策,张维为强调企业家精神。理论上产业政策与企业家精神一个不能少,但是,要清楚什么是根本,否则将是事倍而功半,在时代性的创新上,不太可能遥遥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业创新无非是由办公室精英,通过国家资本的力量去推动。林毅夫多少有点中国式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强大的举国经济,一旦发动,解决美国高科技产品卡脖子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一年,最多两年就解决了。

现在时间快过去了,结论不是下早了,而是不着调。

创新不是政策问题,是全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自由度,全要素的土壤中诞生的,它没有时间,它不可能被计划。一个大飞机测试,就是八千个起降。过程中还要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马斯克不也领教了?

张维迎说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企业家精神也不是天生的,是市场竞争决定的。任正非早年经营量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想着明天怎么发工资,创新的的前提是平等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逼出来的。

重要的是培育好创新的土壤。

我们现在的市场,算不算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我们的产业政策功效又如何?

有一次与某名校的管理者聊天,他说大学做课题,是在利用产业政策伸手捞钱,一个十万元就可以搞惦的小项目,能申报一、两千万,因为他们不存在生死竞争,,也不会有什么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一脑子想的只是怎么立个名目多要些钱;这就是为什么全国这么多国家级的科研单位、这么多超级规模的国企航母,每年万亿级的投入,而真正支持中国科技成果的却是民营,占比高达75%,国内现在成名的头部的科技企业也多是民企。

实际上,创新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从基础科学到思想与文化的自由,它是漫布整个社会与时代的土壤。这种植根于自由的从文化到市场的土壤,当是百年大计,一切还很遥远。

中国经济的突围,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而决定能不能突围的,恰好不是科技创新本身,一切在土壤。

少一些立场,多一些求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