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紧张"手术"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

一个斑驳的撮箕里,堆着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堆,在它的后面,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文物医生"正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从土堆里扒拉、挑选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相信么?原本颇有些神秘色彩的文物修复手术,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到了你的面前!4月22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悉,23日起,广大市民、游客只要走进位于馆内一楼临时展厅的《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现场,就能几乎零距离地直击到这样的"文物医生"妙手回春。

近900件/套珍宝齐聚一堂

本次《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

22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展厅提前打探时发现,整个展览以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为背景,主要通过"三峡文物大考古""能工巧匠修文物""有效利用活起来"三大部分,一共展出三峡地区各区县出土文物895件/套(珍贵文物198件/套,其中包括一级文物15件/套)。这也是重庆近年展览文物总数量、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现场展出的战国玉具剑

进入展厅,记者的目光首先就被一把战国玉具剑吸引住了。据介绍,它出土于涪陵小田溪遗址的12号墓。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青铜剑身,其玉剑首、后(箍)、格等剑饰也相当精致。"‘玉具剑’是一种隆重豪华的佩剑形式,从这把剑的身、茎比来看,属‘上士之剑’,只见于汉代诸侯王等级的墓葬。"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告诉记者,涪陵小田溪遗址的12号墓的主人应该就是巴国王族后裔,巴族的统治者之一。

出土于奉节鱼腹浦遗址的"三峡第一陶片"

此外,一直被称为"三峡第一陶片"的、出土于奉节鱼腹浦遗址的红陶片、汉"蛮夷邑长"铜印、汉辟邪座羽人青铜连枝灯、东汉辟邪陶摇钱树座、始建国元年铜承水盘等重量级文物,也都能在本次展览中看到。

文物医生把"手术室"搬进了展厅

"我们希望广大市民、游客走进现场,不光要关注那些已经修复完的文物展示,同时还能看到文物修复的过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牟丰京告诉记者,文物的发掘、修复早已是一项跨学科、蕴含了大量高科技的系统工程,富含了大量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

而本次展览还有一大重点就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空间来展示三峡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展厅中共设有金属和陶瓷两个修复实验室。本文一开篇描绘的就是金属修复实验室中正在进行的一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紧张"手术"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

回到那场观众可以走近了一探究竟的文物"手术"中,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的其实是一个汉代的漆盒。"我现在正在一点一点剥离的其实是银片……"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原本镶嵌在木质漆盒上的饰物。"这些剥离下来的碎片,稍后我们会根据它的大小、造型,以及断口纹路能否对接得上等等,对它进行重组,进而再恢复到另行还原的漆盒盒身上。"

在水里泡了2000多年的漆盘依然光彩夺目

与此同时,展厅里旨在向观众科普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手段的多项展陈,也相当值得观众们来一探究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唐欢向记者介绍"文物霉变动态演示"

比如,大家在"文物霉变动态演示"中,可以通过自己手动调节温度、相对湿度和真菌总数三项指标,通过投影来直观地看到霉菌在一幅画上的产生数量和覆盖面积。

当然,在展示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手段的部分,还有一件宝贝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的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漆盘,本次展览也是该漆盘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大家走近了就会发现,这个漆盘至今仍被放置在一个盛着水的展柜中展出。其花纹、色泽依然可以用光彩夺目来形容。

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的漆盘

这是因为武隆关口一号墓本是一座注满水的"清水墓",其出土前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饱水埋葬。"它的木胎成分大量流失、细胞壁结构被破坏,已经无法维持木材本来的强度来抵抗干燥时产生的卷曲开裂,需要保持出土文物的原状,抑制劣化的发生,所以我们采取了现在这样的饱水状态保存。"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这样说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开幕的《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只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23年底启动的全面改陈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之一。5月1日,本次改陈的另一部分、焕新后的"壮丽三峡"展厅也将正式对外开放。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