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人工智能进入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具身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实体相结合,让“大脑”有了可支配、可感知、可交互、可行动的“身体”。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具身智能逐步走进现实,2024年被业界普遍视为发展元年。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双高地”,上海成为最早发力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在近期举办的2024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4)上,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正式启动,初始成员包括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人形机器人渐行渐近,上海正率先布下“先手棋”。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具身智能蓄势待发

“人工智能发展中,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道路。”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表示,从深度学习、大模型、ChatGPT到Sora,逐渐逼近通用智能。具身智能不仅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应用,它是物理世界通过传感器映射到数字世界,机器人像婴儿一样试错学习的过程。其发展和落地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戴琼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具身智能恰恰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走向物理世界的前沿方向,既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更是对类人能力和类人智慧的挑战与探索。

上海市2023年印发《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提出,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近期,上海市政府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进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融合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上海将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的攻关突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打造新模式新优势

目前,具身智能产业在快速发展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业内认为,具身智能是典型的多学科技术交叉行业,对软硬件、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有着迫切需求。

上一轮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北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身位。但在具身智能领域,虽然我国技术起步和浪潮涌现比北美稍迟三年左右,但目前全球基本处于同一技术起跑线,都处在“爆发期开始前”。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看来,我国目前具备两大优势。其一是机器人硬件制造,其二是应用场景的数量和丰富程度。“仓储物流、食品加工、餐饮业和医疗服务业都陆续启用了具身智能,或许20年后,人们家中都会有家用养老机器人来照顾自己和家人,这些都是具身智能。”

如何将这些优势变成“盛世”,则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成立产业和创新联盟,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骆大进表示,这将为上海和全国的具身智能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智慧,注入新的活力,共创美好未来。

新应用不断涌现,未来蕴含广泛前景

对于具身智能目前的“隐隐爆发”之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蒋树强认为,ChatGPT、Sora等依靠互联网数据训练的模型偏向“离身智能”,具身智能需要走进真实的物理世界,对从民生到航空航天的各类产业进行赋能,并对现实环境进行反馈,这就意味着千行百业都会有具身智能的用武之地。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表示,现在很多具身智能企业在谈机器人本体、智能本体,下一步将把这些本体融合到自动化、生产、社会各个方面的垂直领域,“从制造工业4.0,到未来的出行、大健康、农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具身智能教育等等,我们将会孵化出一批具身智能从理论到应用的新领域,也是国际重要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傅利叶微信公众号

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浦东则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这里,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应用。

从张江成长起来的科创企业——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正是国内领先的自主研发、可商业化落地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GR-1采用电驱动技术,具备高度精确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机器人的运动需求,相较液压驱动技术的性价比更高,能够规模化量产,在节能和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傅利叶以机器人本体为通用载体,构建具身智能开发者平台,将企业级创新放大为产业级势能,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各行各业及广泛受众群体,为更多技术探索提供强大、可靠、开放的基础设施,也为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文汇报、上观新闻、中国经济信息社、浦东发布、傅利叶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芳

审核|姚远

校对|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