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下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时,王昌龄已经45岁,他的好友张九龄和孟浩然刚刚相继离世。

当初,王昌龄曾受张九龄提携,从汜水尉转官江宁丞,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当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构陷时,他挺身而出,大骂李林甫弄权,因此获罪岭南。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懒政,任人唯贤,李林甫在朝中势力逐渐壮大,一手遮天。张九龄遭遇罢相,满朝文武皆默,只有王昌龄敢站出来为他说话。

对待朋友,王昌龄始终赤诚,一身肝胆,他是盛唐诗人中最有“江湖气”的诗人。

因此身在草野的孟浩然又开始为王昌龄鸣不平,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孟浩然和王昌龄的关系很好,数年时间同用一支笔、一方砚。所以王昌龄遇赦从岭南复官途经襄阳时,决定看望一下这位老朋友。

昔日老友相见,有很多话要说,有许多酒要喝,昔日在洛阳、在长安,他们也曾把酒言欢,意气风发。

但让王昌龄没想到的是,这顿酒引得孟浩然疮疾复发,竟不幸离世。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离开了襄阳,并在途中偶遇李白,跟李白说起这件事时,内心十分愧疚。

谁也不曾想到,孟浩然人生最后一顿酒,竟然是与王昌龄喝的。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们的“老大哥”,李白除了与孟浩然交好外,甚至还很崇拜孟浩然,所以他也很难过,但也只能安慰王昌龄,逝者已矣。

尽管如此,心情不好的王昌龄并没有急着去吏部报到,反而去了洛阳,在綦毋潜、李颀等人的陪同下,终日醉饮,一解心中之不快。

但是在朝廷看来,王昌龄此举就是放浪形骸,不负责任,所以几番催促后,王昌龄才在半年后到吏部领官,继续任江宁丞。而原江宁丞也才得以卸任转官,为此王昌龄饱受诟病。

当时李白、王维、辛渐等人也在长安,几番聚饮以后,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赴任途中远送,辞别时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就是在为自己辩诬,同时也不屑向别人解释,自己为何在洛阳流连了大半年之久。

从这里就能体现出王昌龄豪爽舒迈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王昌龄出“太原王氏”,与王维同宗,但不同支,所以他们关系很好。

23岁时,王昌龄前往嵩山苦读、习剑,盛唐隐士和游侠风盛行,李白出蜀前也曾学过剑术,不过他是为了防身。王昌龄不同,他的梦想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这一点与高适相仿。

嵩山苦练三年后,王昌龄客河东、出潞州,一路直奔长安。当时正赶上春闱,所以王昌龄就顺道参加了科举考试,遗憾的是名落孙山。

不过,王昌龄并没有往心里去,他拍马仗剑,赴河陇,出玉门,一路直达塞北,一个边塞诗人的梦就此诞生。

第一次站在塞外古老的城墙上,望着莽莽山河,他就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入了军营,亲眼目睹遮天的帅气和如云的战阵,他又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他的梦想,一手持笔,一手握刀,文可指点江山,武可纵横沙场。

在诗坛,他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美誉,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并称“四大边塞诗人”

在江湖,王昌龄的朋友满天下,盛唐几位顶尖诗人,几乎都是王昌龄的朋友,他和王之涣、高适更有“旗亭画壁”之美谈,这也是大唐的佳话。

不足的是,王昌龄因为性格过于耿直,在官场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边塞从军三年后,军中的朋友都劝王昌龄去求取仕途,因为此时他已经29岁了,马上入而立之年。男人就该有一番作为。

所以,王昌龄回到了长安,并结识了崔国辅。在等待科考这段时间,他一直隐居在蓝田,广交天下名士。

03.

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守选期满后,再以宏词科等第,得官河南汜水县尉。

此间,王昌龄结识了张九龄,深得张九龄赏识。

两年后,花萼相辉楼扩建完成,唐玄宗宴饮天下,王昌龄有幸参加了那场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会,并赋诗《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随后,在张九龄的援引下,王昌龄再选宏词科,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魁首,改官江宁丞。此时张九龄为相。

公元736年,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他的义父张守珪将他押往京城,奏请斩首。宰相张九龄毫不犹豫地批示: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但昏庸的唐玄宗却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李唐的命运,从此改变,关于这件事,后来王昌龄也曾在《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中提及:

贱臣欲干谒,稽首期殒碎……

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

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这首诗很长,摘取这几句翻译过来是,我曾想要向朝廷上书,奈何我官职卑微,磕头到粉身碎骨也不曾见到天子,如今军情紧急,战火已经蔓延到北方,听说朝廷才开始后悔。当初若是用我的策略,敌军定然早已溃败,而我不需要花费黄金,更不需要赏赐,朝廷的军务,就是在这些议论纷纷中错失良机。

王昌龄和张九龄一样,都预感出了安禄山要反,因此主张杀掉安禄山,奈何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理朝政,昏招百出。

所以第二年,李隆基就罢去了张九龄的相位,因为他不如李林甫听话。

张九龄被贬后,王昌龄愤慨至极,屡次放狂言后,他也遭到了贬谪。此时的王昌龄已经41岁,两年后遇赦北归,就陪孟浩然喝了人生最后一顿酒。

04.

公元748年,15岁的王昌龄结束了长达8年的江宁丞任,再度被贬,为龙标尉。

因此,李白有诗相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赴任途中,王昌龄有感于人生变幻无常,写下了那首经典的《长歌行》: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这是他的自我安慰,此时他的好友王之涣、张九龄、孟浩然都早他先去,人生寂寞,再无相聚之日。幸好,尚有一杯酒,可以慰风尘。

步入知命之年的他,对人生多了几分豁达,也不再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抱怨,因此在龙标,他初遇蛮女阿朵,也就是当地酋长的公主时,写下了《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是王昌龄人生中少有的侠骨柔情,有些事看开了,倒也过得洒脱。在龙标8年,王昌龄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常常与他们纵舞欢歌: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但是这种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李唐的劫难很快就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闻听家乡沦陷,已经59岁的他提刀上马,准备上阵杀敌。

奈何走到亳州时,亳州刺史闾丘晓拥兵不出,王昌龄出言不逊,最终惹怒了闾丘晓,将其残忍杀害。王昌龄就以这样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当时河南道节度使张镐闻听这个消息后,就以贻误战机之名治了闾丘晓的罪,闾丘晓被杀前对张镐乞求,我上有老下有小,能否饶过一命?

张镐愤怒地看着史闾丘,一字一顿地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纵观王昌龄这一生,曾仗剑天涯、枕戈待旦,有过裘马轻狂,也有过落魄潦倒。但是对朋友,王昌龄始终赤诚,正如他在《送柴侍御》中所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在他的故事里,有酒有朋友,有诗有歌有月,更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也有上阵杀敌的勇猛。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这就是王昌龄的江湖,在诗歌中唯美了岁月,用一腔热血抚慰了曾经。

什么是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人生就是一场江湖之旅,你会遇见很多人,他们有的信任你,有的猜忌你,有的理解你,有的厌恶你。

但是江湖有道义,心中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坚持,能够历风雨而仍守初心者,才可为侠,方能行义。

而“七绝圣手”王昌龄,就是大唐的“诗侠”: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