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布一则消息,引起大众议论纷纷,据报道:1991年5月14日,江青自杀身亡,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她死后,留下一封遗书,她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回到家乡山东诸城。

落叶归根,每一个弥留之际的人都渴望回到故乡,对她来说也不例外,可惜的是,她的愿望被搁置12年,最后也没有实现。

其实,作为江青的女儿李讷,曾经托人询问诸城市委书记,问他能否将自己的母亲送回诸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对方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表示可以在诸城凤凰提供一块墓地,让江青能够回到故乡。

可是江青的骨灰仍旧放在李讷的家中,一直耽搁到2002年,才下葬北京,而不是故乡山东诸城。

在这过程中一定包含了许多隐情,为什么李讷不让母亲的骨灰回到家乡?

其实李讷的做法,有她自己的考虑……

江青的故事

虽然江青有着浓浓的思乡情结,留下的遗书,也希望女儿能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山东诸城安葬,但其实江青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看似能享受到优渥的生活,但其实她的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与寄人篱下中度过。

可能也正是因为经历过磨难,才更懂得家的珍贵。

很快,江青渐渐长大,也变得亭亭玉立,她有着1米66的身高,年轻漂亮,穿着时尚,一双眼睛含情动人。

1938年,江青选择来到延安,当时的她低调、淳朴,站在舞台上表演时熠熠生辉。

1938年7月,因为一首《松花江》,她与毛泽东相识,在接触中,他们相爱了,即使在多年后,当江青谈及这次经历时,仍骄傲地说:“主席就是通过艺术认识我的。”

之后的生活里,江青付出了很多,在餐桌上总是摆着重口味的湘菜,但其实江青并不爱吃辣,她只想看着主席多吃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能跟随在主席的身旁,她忍心远离自己的子女,无论天涯海角,只要主席在的地方,她就在。

“爱就要爱得全心全意、轰轰烈烈。”江青很尊敬、痴情于毛泽东。

女儿的到来

1940年,江青在延安迎来她的女儿——李讷。

由于毛泽东中年得女,非常喜欢这个女儿,不舍得把她送去保育院,所以李讷是唯一一个跟在毛泽东身边长大的孩子。

多年来的父爱,全部倾注在李讷身上。

而因为战乱的原因,毛泽东的孩子要么为国捐躯,要么消失在战场,李讷的出现,给毛泽东心中带来莫大的安慰。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受尽宠爱的李讷,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主席对他的女儿说:“不要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想着多拿多吃,一切都是依靠老百姓,我们应该生活得简单一些。”

毛泽东并没有溺爱李讷,在吃穿住行上都要求她与老百姓保持一致,但是四、五十年代多么艰苦啊!

刚刚脱离战争的中国,粮食产量极低,连吃饭都成问题,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毛泽东常常叹息:“天下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吃饭这一件事情。”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自然和人民统一战线,和人民同吃同住,同穿同行。

这可就让正在长身体的李讷受苦了,小小年纪的她,常常饿得肚子咕咕叫,看上去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可是父亲还是要求她和人民吃一样的东西,毛泽东曾说:“全国人民都吃不饱饭,大家都在饿肚子,凭什么我的女儿就要搞特殊?”

但李讷毕竟是从江青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块肉,是她的亲女儿,江青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一天李讷快要上学时,江青突然叫住她,把李讷领到没有人的墙角边,悄悄塞给她一包奶粉,让她千万不要让父亲知道,如果让毛泽东知道自己偷偷给女儿开小灶,一定会大发雷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李讷刚刚放学回家,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样子,江青连忙上去关心,询问李讷是不是被同学欺负了。

没想到李讷垂头丧气地说:“好多同学骑的都是进口自行车,上了名牌手表,可我只有一辆骑了很多年的破自行车,真丢脸啊。”

听到这句话,毛泽东把女儿叫过去,耐心地说:“在中国还有很多百姓刚能吃饱饭,根本没有自行车,你已经有一辆了,应该知足才对。”

简朴、勤劳的种子,是毛泽东为李讷种下的。

日子就像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足,李讷容易生病,看上去非常瘦。

但幸运的是,虽然父母在物质上并没有给予她太多东西,但是在精神上却花了十足的功夫去教导她,培养她。

长大成人之后李讷,就像父母给她取的名字那般,沉稳大气、聪慧机智。

在李讷的身上可以更多看见父亲的影子,受到父亲的影响,李讷生活简朴,十分低调。

在上学期间,她甚至会刻意隐藏自己父母亲的身份,在学校要求填家庭成员信息的表格时,李讷填的是王鹤滨,那是她所认识的一个保健医生。

李讷谨慎而又低调的行为,使她身旁的同学竟然都不知道,她就是毛泽东的小女儿。

在学业上,李讷同样也非常地努力,1959年,她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进入中国最高学府中深造。

虽然进入历史系学习,但李讷和她的父亲一样,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俄国文学,如《诗经》《史记》《三国演义》,契诃夫小说集和托尔斯泰三部小说等,都是她所喜爱的作品。

因为李讷在文学和史学上有所造诣,在1966年,李讷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解放军报》作为一名文字编辑员。

女儿的成长很合父亲的心意,他本就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识大局的人,所以看着潜心向学,低调做人的女儿,毛泽东十分满意。

但是江青不那么认为,她觉得女儿家应该活泼开朗,优雅妩媚,而自己的女儿显然和她的期望大相径庭。

江青看着日渐长大的女儿,不止一次和她说:“你要活泼起来呀!整天木呆呆的,做什么呢?”

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江青,对于女儿的成长感到有些失望。

但没承想,随着李讷渐渐长大,她们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深。

成长分岔口

因为李讷的才能卓越,仅仅27岁,她便在《解放军报》当上了军报总编辑。此时的江青觉得一切都很完美,就差一个女婿的存在。

所以她紧锣密鼓地开始寻找女儿的归宿,刚开始,江青想从达官贵人中进行挑选。

毛泽东发现了她的意图,便对她说:“我希望子女们都能朴素生活,最好不要找高干子弟结婚。”

听了这句话,江青的最初想法破灭,但她仍然希望给女儿找一个优秀的男人,所以她把视线从高干子弟的身上转移开,转向一个名为张永生的小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永生办事能力极强,做事风风火火,丝毫不拖泥带水,江青认为,他日后必定极有出息,所以便极力撮合两人。

1968年,江青把张永生叫到她钓鱼台的家中,让李讷先单独接见张永生,其中的意图不言自明。

但经过几次接触,李讷并不喜欢这个由母亲安排的小伙。

虽然张永生做事干净利落,但是为人狂妄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交流时只管自己输出,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在母亲一次又一次催促下,李讷终于爆发:“母亲,我是不会喜欢张永生的,我会像父亲说的那样,给自己找个一般人,找个普通人!”

江青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一个前程似锦的男孩。

直到李讷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我早有喜欢的人,在井冈山我遇到了小徐,他是一个好男人,虽然他现在只是服务员,还是高中学历,但是出身工农,背景干净,我相信我们会幸福的……”

江青气得几乎晕厥,大骂女儿:“如果你嫁给他,我以后不会再管你的事!”就这样母女俩不欢而散。

最后,李讷没有征求母亲的同意,只在父亲的祝福下与小徐成了婚。

婚礼办得十分简单,没有成片的鲜花,也没有豪华的轿车,但她却感到非常快乐。

只可惜,当时的李讷还是太过于年轻,母亲的担心不无道理。

匆匆结婚后的李讷,在短短一年之内有了儿子,她的生活立马天翻地覆。

本来之前她还能够容忍丈夫,下班之后只会睡大觉,根本不会练字、唱歌、看书,毫无情操可言。

可现在孩子的降世,更让她觉得胸无大志的丈夫十分无能。

无人帮衬的李讷,婚后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无奈之下,李讷请求母亲能帮自己带带孩子,没承想,母亲依然对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生气,她冷冷地说:“不要让孩子叫我姥姥,这样感觉我真的很老似的,我不会带孩子,更不想带孩子,你就不要指望我了。”

无奈之下,还是毛泽东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一笔,拿给李讷接济生活。

可惜的是,李讷最终扛不住生活的压力,选择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风云突变

受到婚姻打击的李讷,整日郁郁寡欢,本就单薄的身体显得更加瘦弱。

特别是母亲的思想越来越偏激,她常常感到十分痛苦,母女俩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僵。

1973年,李讷本是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她在这两个职位上并没有待多久。

1976年,毛泽东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伟人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李讷也日益消沉。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李讷重新见到母亲,她原本是那么爱漂亮的一个人,在父亲逝世的那一天,江青不顾形象地在医院大吵大闹,死死抓住父亲的床脚不肯松手。

她哭嚎着:“他是主席啊!你们为什么站着不动,一定还有办法的,救救他啊……”

和母亲分别后,李讷照常过着简朴的生活,她生活拮据,吃穿用度十分俭省。

在李讷居住的社区里,猪肉老板对她印象深刻:“这么瘦弱的人,每次来砍肉,只舍得要那么几两肉,我都不忍心,每次都会多给她一点。”

只有曾经当过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一家人,以及李讷曾经最喜欢的保育员老师韩桂馨,他们仍然记挂着毛泽东的小女儿,时不时去接济她的生活。

寒冬腊月,他们看到李讷仍然穿着一身单衣,白雪被体温融化,浸在她的衣服里,两只手冻得通红,心里一阵酸楚。

“她是伟人的女儿啊,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啊……”韩桂馨闭上眼睛,喃喃道。

后来,李银桥和韩桂馨给李讷介绍了一个男人——王景清,他是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

两人志趣相投,都十分喜爱书法,有时两人会相约一起去博物馆游玩,有时两人会安静地坐在图书馆学习,也有时能在公交车上看到两人相互搀扶的身影。

幸福的生活,使李讷渐渐忘记年轻时的错误和中年的痛苦,但1991年,一个不幸的消息,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般,在李讷身边炸响。

听到这个消息,李讷默立良久……

对于母亲的遗愿,虽然李讷也想完成,可她却有自己的顾虑。

1996年,她曾向诸城那边打探过口风,但其实即便别人同意,她也不愿意让母亲的骨灰孤零零地去到山东。

所以埋葬一事,足足等了12年,直到2002年之后,李讷才提出想把母亲安葬在北京。

考虑到自身情况,李讷对北京领导人说:“希望能把母亲葬在北京,我能照顾到她。我们不需要名字、籍贯,只要一块墓碑就行。”

领导人表示:“可以,这样也方便你扫墓。”

就这样,放在家里12年的骨灰终于下葬,李讷和丈夫花掉所有积蓄,在福田公墓买了一块墓地。

矮小的墓碑上,没有“江青”的名字,上面只有“先母李云鹤之墓”的字样。

经过此事后,李讷再次消失在大众的眼前,谨守父亲的教诲,像以前那样和丈夫一起过着简单又平凡的日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李讷的人生十分平凡,她身上有着大众的影子,有着一样的欢乐、痛苦、哀愁、失意,但她的一生本就不平凡。

或许这样的豁达与知足,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