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一老汉买房,前往银行欲取出卡上580万元,却发现卡上空空如也,老汉惊慌不已,赶紧找柜员查看,结果,柜员告知老汉,卡上的580万全部买了理财产品,老汉傻了眼,称自己从未买过理财产品,柜员坚定地说:都是你自己签名买的!
“不可能!我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理财产品,更没有人和我介绍过这个东西,我不可能去买这个东西的!”老汉紧皱眉头,仔细的回忆了半天,确信没人和自己提过理财产品的信息。
“大爷,目前咱们银行这里查到的信息,就是您亲自签名购买的理财产品。”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地回答老汉的疑问。
“我不信,你给我调监控,我要看看证据!”老汉还是不相信,自己明明没有做过的事情,怎么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呢。
“大爷,我这里是没有权限提供监控录像的。但是系统内可以查到您的电子亲笔签名,您可以看一下。”工作人员将系统内的信息调出,展示给老汉看。
老汉看着电脑上的签名,虽说字迹确实像自己所写,但是这个所谓的理财产品,自己脑子里也真的一片空白。眼见银行这里,也实在得不到解决方案,老汉决定寻求法律的帮助。
老汉卡里的580万,是他房子的拆迁款所得,当时老汉激动得睡不着觉,临到老了被幸运砸中,他以为自己苦尽甘来,没想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整整580万元,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老人家一辈子节俭惯了,所以拿到钱的第一时间,就是存到了银行里。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花掉,准备放到需要时在去银行取用,不曾想如今发生了这事。
老汉认为自己的钱莫名变成了理财产品,主要原因是因为银行忽悠他,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名字导致,所以老汉找到一名律师,将银行告上了法庭。
银行为此也提供了证据,分别是老汉2013.5-2017.9几年间,出入银行时办理数次业务的单据,以及老汉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时的监控录像。
从银行方面提供的证据来看,确实是老汉本人亲自来办理的业务,而且是老汉自己签的名字。这下,老汉所猜测的,被人代替签名的事,根本就不成立了。
老汉又声称,自己的拆迁款是分三次收到的,每次收到钱款的第一时间,自己就到银行来存钱。但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并未告知自己,自己签的是理财产品。
自己信任银行,所以银行的工作人员让自己在哪签字,自己就在哪签了字。自己一直以为,签的是存钱的单据而已。索然老汉说的言之凿凿,但是却无法提供出有利的证据出来。
因此,法庭在一审时,判决银行胜诉。老汉不仅没有告倒银行,还需要支付给律师5万元,老汉很不甘心,于是再次提起上诉。很遗憾的是,由于老汉依据无法拿出站得住脚的证据,所以再次败诉。
第二次上诉又没赢,老汉还得再次向律师支付10万元,前后两次合计需要向律师支付15万元。自己的580万拆迁款没拿到,反而搭出去15万元,老汉欲哭无泪。
这件事的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作为看客的我们暂时不好评价,但是这件事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无论是在任何机构、场合,办理业务时,都需要自己仔细阅读、了解相关信息,切不可盲目相信别人。
同时,也希望银行能够加强管理,在帮助老年人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可以详细耐心的为老年人解释清楚后,再帮助其办理业务,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