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日军猛攻湖南重镇常德,经过一个多月的血战,中国军队成功在常德短暂失陷后将其收复,挫败了日军的图谋。然而战斗结束后没多久,此战的最大功臣——57师师长余程万竟然被军法处带走了,理由是“临阵脱逃”。

蒋介石对余程万痛恨至极,一度想判处余程万死刑,在多方求情之下才减为两年有期徒刑。后来在王耀武、孙连仲等人的说情和打点之下,余程万被提前释放。明明余程万打赢了常德保卫战,为什么蒋介石还要杀他呢?其实在蒋介石已经在日记中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这么写道:“以余之为人,素知其胆怯无能,且状貌短小,不言而知其为非可托大事者。”意思就是,蒋介石认为余程万这个人胆怯无能,身材相貌也不行,因此觉得他不能托付大事。

但实际上,纵观余程万抗战时期的战斗,似乎算不上胆怯。虽然他也曾在日军的攻势前撤退过,但那也是奉令撤退的。如果连撤退都不允许,都应该治罪的话,那最应该被治罪的就是蒋介石本人。毕竟淞沪会战后没多久,蒋介石就放弃了首都南京,逃到武汉去了。后来日军进逼武汉,他又放弃武汉逃到重庆,这罪过可比余程万的撤退大多了。

因此余程万当然不像蒋介石所说的那么“胆怯”,相反,他还在一系列战役中有着亮眼的表现。比如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余程万率57师死守下陂桥阵地,硬是顶住了日军34师团的多次冲锋,为上高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何应钦将此战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足见其贡献。

然而,为此战立下大功的余程万却没有受到任何提拔,直到常德保卫战之前都是57师师长。对比一下张灵甫的升官速度,余程万是真的憋屈。再联想蒋介石之前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蒋介石着实对余程万有很深的偏见,可能是余程万太过耿直,无意中得罪了蒋介石。

我们接着看蒋介石的日记:“但此次竟能固守常德,正以思往日观人之方多以貌取为不当也。”这就是说,没想到这次余程万竟然能坚守常德,因此我过去以貌取人的做法可能不太合适,这是蒋介石对自己的反思。

蒋介石为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这其中可能有余程万立功的原因,但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因为余程万之前的功劳并不少,也没有让蒋介石改变看法,蒋介石照样觉得他“胆怯无能”。蒋介石改变看法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余程万在国际上为他“挣了面子”。

就在几天前,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常德保卫战正好在此期间进行。余程万在常德保卫战中表现神勇,多次挫败日军进攻,让英美两国颇为震惊,蒋介石也觉得倍有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开罗会议后不久,蒋介石就给余程万发电报,表扬了他的贡献:“欣悉我第五十七师全体官兵保卫常德,奋勇歼敌,已引起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

由此可见,蒋介石最重视的还是所谓的“国际观瞻”,而不是这场战役本身能有多大的战果。随后蒋介石又在电报中许诺,他已经电令中美两国空军来掩护常德守军,又命令第六、第九战区主力向常德挺进。简而言之就是:支援马上就到,你给我坚定守住。

但实际上,此时的余程万已经山穷水尽,马上要顶不住了。而前来支援的国民党军各部又犯了老毛病:互相推诿,进展迟缓,都想让对方先上。只有第10军较为主动,很快突破了德山,但因为侧翼缺乏掩护,也不敢继续深入。

结果余程万在常德苦等了一天又一天,也不见友军前来。12月1日,眼看日军已经攻入城内,逼近了57师的最后阵地,余程万在失望之下向孙连仲发了最后一封电报,在其中怒斥道:“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

虽然余程万将友军骂了一顿,但他此时依然没有打算撤退,而是与日军继续血战,一直打到12月3日凌晨两点,实在撑不下去了。此时余程万已经打算殉国,召集所属四名团长,让他们自己突围,他本人则要留下来死守常德。后来四名团长力劝,希望余程万给57师留下点种子,余程万这才突围。

随后,余程万率领残部百余人突围而出,成功和滇军新编11师汇合。而日军虽然攻陷常德,但也成了强弩之末,只能留下一个中队驻守。余程万随即率领11师反攻常德,成功将其收复。然而就在余程万所部举行庆功宴时,蒋介石突然派人将其带走,送往军法处审判,最后判处其两年有期徒刑。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明白蒋介石给余程万这个功臣判刑的原因了:蒋介石本身就对余程万有偏见,经常忽略他的战功,只是因为余程万死守常德,让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有了面子,蒋介石对他的看法才有所改观。但几天后余程万又被迫退出常德了,这在蒋介石看来简直是打自己的脸,让自己前面的豪言壮语都成了笑话。

于是蒋介石大怒,称余程万“擅自放弃常德,向南偷逃”,最后更是怒斥其“置国家军誉与职责于不顾,岂不可杀!”要不是有王耀武和孙连仲保着,余程万这条命恐怕真就没了。

虽然保住了命,但余程万之后的生活也并不顺利,结局更是悲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余程万不愿跟着去,而是到香港做起了生意。结果生意稍有起色,就遭到歹徒觊觎,最后在一场抢劫中被杀。一代名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匪徒的枪口之下,实在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