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超重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我国广泛流行。只有针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多重危险因素,综合防控、齐抓共管,才能够实现防控关口的前移,从上游遏制CVD等慢性疾病的流行与危害。在3月29—31日于天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高血压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防治大会上,多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围绕最新进展,聚焦临床热点,交流高血压及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领域最新的防治理念和诊疗技术。

优化血压控制:防线前移,时不我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优化血压控制的相关问题。

第一是以更严标准强化血压控制。近年来很多研究提供了强化血压控制的临床证据。2021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国际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BPLTTC)的荟萃分析表明,无论是否合并CVD,收缩压每降低5 mmHg(1 mmHg=0.133kPa),受试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均可降低约10%,而且降压治疗的获益与血压降低的强度成正比。此外,SPRINT研究证明,与收缩压<140 mmHg的控制目标相比,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以下的强化降压可更为显著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年龄≥7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强化治疗获益更为显著。STEP研究入选了42个临床研究中心的8511例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证明强化降压的心血管获益显著优于标准降压。

第二是以更宽的视角,强调CVD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做到多学科协作,多管齐下。2020年发表的《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在总体建议中提出要通过多学科合作控制CVD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叠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风险剧增,因此对于多重危险因素应当齐抓共管;降糖、降脂、降压“三高”共管的早期强化干预改善长期预后,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9%。

第三是以更远的考量,着眼于未来,例如应用可改善预后的新型药物,如目前引人关注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理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物,它们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可以改善代谢,改善心血管结局。

主动健康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在会议上阐述了应当加强主动健康,预防CVD。

健康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责任的一件大事,“我的健康我做主”。做好主动健康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知识,提升自己主动健康的能力。主动健康要落实三件事情:(1)意识和责任。对于主动健康应提高意识,具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让健康从今天做起。(2)知识和能力。认真学习走向健康、预防疾病、病后康复的知识,提升维护健康的能力。(3)实践和实效。充分重视主动健康的实践和实效,做到知行合一,并且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状况的改善健康、防病治病的确实有效的措施,持之以恒。

主动健康应守好两条防线,落实五大处方。第一条防线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WHO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适度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第二条防线是要及时地发现和管控CVD以及其他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五大处方包括:(1)运动是良药,有利于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的改善,而且运动对焦虑也是一副没有副作用的良药。(2)要吃的健康,合理饮食。(3)重视双心医学,保持好心脏、好心态、好睡眠,评估和干预精神心理和睡眠问题。(4)保持健康的生活行为。(5)合理用药。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依从性。

广大医生要做主动健康的示范者、领跑者、推动者,医生主动健康才能带领患者得到健康。每个医生都要真正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做好科普。希望更多医生能够为了推动“从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移”务实做事,锲而不舍。

良好控制健康八要素增加预期寿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以“心血管健康八要素”为题作大会报告。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了事关心血管健康的“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包括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戒烟、健康睡眠、管理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近年来,多项针对以上八要素的研究探讨了其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坚持良好控制健康八要素可增加预期寿命8.9年。

在饮食方面,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含钾代用盐、茶和咖啡减少CVD风险;含糖饮料、食品添加乳化剂食品、过度加工食品增加CVD风险;每天适当摄入鸡蛋(最多1个)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无关;保健品不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在控制体重方面,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肥胖人数为8500万(男性占4800万);2010—2018年,中国平均BMI每年增加0.09 kg/m2,增长速度较前减缓(2004—2010年期间为0.17 kg/m2)。在运动方面,很多研究显示动起来即获益,如2020WHO发布的关于体力活动和静息行为的全球指南提出,任何持续时间的活动均有益处,最佳体力活动时间范围为每周150~300 min中等强度或75~150 min剧烈运动;“周末战士”运动模式(每周运动达到推荐量,而某1~2 d的运动量≥总量的50%)、少量活动也与心血管风险降低有关。在烟酒控制方面,研究显示只有戒烟才能改善心血管风险,仅减少吸烟量没有收益;饮酒量为0风险最低,风险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在睡眠方面,研究显示夜间睡眠6~8 h,死亡+MACE复合事件风险最低;睡眠时长与入睡时间不规律提示CVD发病高风险。在血压管理方面,强化降压降低心血管风险。在控制血脂方面,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控制血脂越久,患者获益越多。在控制血糖方面,研究显示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增加。

心血管代谢疾病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综合干预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标教授介绍了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是指肥胖、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甲状腺、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代谢紊乱伴随CVD的一大类疾病。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成为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代谢紊乱的CVD的死亡风险大幅度提高,例如研究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多重代谢紊乱,死亡风险增加超过50%,远高于仅合并一种代谢紊乱增加的死亡风险。

心血管代谢医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满足心血管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患者的综合管理,多个美国临床中心已开设心血管代谢综合门诊,门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共同管理。我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也设立了心血管代谢门诊,经心血管代谢门诊综合管理,患者代谢紊乱治疗达标率显著提升。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管理需要多学科合作、综合干预,具体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干预等。近年来出现的药物,如新型降压药zilebesiran,单次给药安全有效降低血压长达6个月,提高了用药依从性。新型降脂药英克司兰、贝派地酸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饮食疗法通过改善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质量、心脏代谢健康和慢性病管理,并通过减少再住院或急诊就诊来降低医疗成本。运动干预可显著改善血压、血糖、血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