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的春天,唐王朝派出了一个使者,叫相里玄奖,去到平壤。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莫离支(吏部兼兵部尚书)泉盖苏文是个魔鬼,正在屠杀相邻的一个岛国新罗。

相里玄奖宣示唐皇帝李世民的意思,莫要侵略臣服于唐王朝的新罗。

莫离支很傲慢,说:“不是我要打他,是他挑衅我,侵占我的地方五百里,不打回来,我不罢兵。”

这当然是借口。

相里玄奖说:“既往之事,追论何益?你高丽侵占了我中国(汉唐都自称中国)辽东之地,中国都没跟你算账,你为五百里地欺负这个小国家?”

莫离支拒绝了相里玄奖。玄奖归来后,告状给唐太宗。李世民说,这个暴徒,贼其大臣,残虐其民,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讨伐是不行了!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出了打过鸭绿江(当时叫鸭绿水)去的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层背景

高丽,即高句丽。王朝不同,称呼不同——至于称呼的历史争议,这里就不讨论了,《资治通鉴》里称高丽。地方不小,如今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都在其控辖范围内。

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高丽,皆以失败告终。

把隋炀帝当作反面教材的唐太宗,似乎是为了争一口气,一定要征伐高句丽。

一般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唐太宗发动的是侵略战争,颇有微词。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征伐高丽对于汉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唐太宗至少绝不算是侵略。

原因很简单。

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李世民曾派使者陈大德出使高丽,陈大德归来后,心里并不高兴。他在高丽游览山川,所经县城,为了展示大唐风采,赠送其长官绫罗,要讨旅游景点的游览证。

当地官员做导游,带他游历高丽山川。但陈大德到处都能见到中国人,很多人说都是中国某郡之人,因为从隋炀帝征伐高丽,而陷落高丽。

他们想念家乡亲人,陈大德只能说,都好着呢!

这些人就哭,想念家乡呀,亲人相隔,流落他乡,跟孤魂野鬼没什么区别。

没几天,那些原隋汉人布满郊野,哭泣相见,想一睹家乡来人,问问音讯。

隋炀帝大业八年征伐高丽,九军渡辽,共三十万五千人,百战归来,只剩下2700人。

可想而知,有多少汉人流落在了高丽。

第二件事是,贞观十六年(642)十一月,营州(辽东)都督张俭报告说,高丽东部的泉盖苏文,杀了高丽王高建武,自己当了莫离支——相当于唐朝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用人权与兵权都在手中!

而后另立新王,把持国政,胡作非为。

他主要是打侵略战争。当时的新罗(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部落国家,在今韩国境内)臣服大唐,时常进贡、交流和学习。

高丽与百济(即现在的韩国)联合,几乎灭了新罗。新罗向李世民求救。

当时的亳州刺史奏请讨伐高丽,但李世民认为高丽王新死,趁人家丧乱讨伐,不义,加之关中年景不好,百姓困难,不忍用兵。

只派了个使者(引子中的相里玄奖)去平壤劝说,泉盖苏文傲慢拒绝。

终于,李世民要动兵了,但并不是完全为了新罗王。而是,想把辽东收回来。

辽东本属中国之地,而那是在高丽控制之下,李世民是不会允许的。这是他征伐高丽,甚至隋炀帝征伐高丽的一个重要原因。

边境不稳,国土虚有,任何有为君主都是不愿置之不理的。

这一战虽然不完全胜利,但李世民的此次征伐却对政治、军事等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庙议

相里玄奖归来之后,李世民认为讨伐高丽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朝发出了讨伐之怒。

奇怪的是,这位受辱归来的相里玄奖却不认同。

他的理由很简单:陛下的治下海清河晏,四夷詟服,威望巨大。如今突然兴兵,渡海远征小蛮夷,万一失败,伤威损望,划不来!更何况,一怒之下兴兵,安危难测!

名臣李世勣赞同皇帝陛下。

他的理由是用事实说话。

薛延陀(漠北的匈奴别种汗国,在今外蒙古)曾经入寇,陛下要发兵穷讨,魏征劝谏陛下罢兵,没有征伐,导致如今北境患乱,如果早点征伐,就不会有这些事了。如此看来,讨伐是上策。

正反两方各有道理。征伐高丽,未必一定成功,一旦失败,李世民的天下领袖威望、大唐国威俱损,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不征伐似乎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很多其他小国趁机做反,麻烦也多。

但其中有一个最没脑子的反对意见是大书法家褚遂良说的。

他用他的褚体书法给李世民上了一道疏,力陈不可讨伐高丽。

理由是:

天下像一个人的身体,两京(长安和洛阳)是心腹,州县是四肢。至于高丽之类的蛮夷,那都是身外之物,要他作甚?

这话纯粹瞎比喻。蚊子、苍蝇都是身外之物,你不来点护体霜、杀虫剂,它总是骚扰你欺负你,你也受不了呀。

第二个理由倒有道理——太子新立,年纪幼稚,没有经验,陛下跨海涉险,一旦有失,国家不安。

总之,当时持反对征伐高丽意见者居多!李世民几乎没帮手。

但李世民是个奇人,有时候很听人劝,甚至命令臣子们必须劝谏自己,但有时候很不听劝。

这次他就不听劝,一定要征伐高丽。圣裁独断!虽然不容别人质疑,但太宗朝的臣子说话是从来不被限制的,大家还是反对个不停。

战前准备

既然反对的人多,李世民自然也头疼。

最大的问题是,他没兵。

因为当时唐王朝的防守压力在北方,各地驻兵不少。这就需要做战前动员工作,动员百姓了。

李世民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他先让原本奏请讨伐高丽的营州都督张俭先率兵探查,营州地辖辽东,而辽东国土在高丽控制之下,所以张俭这个营州都督当得本就憋屈,讨伐高丽,他巴不得呢。

张俭的兵,一部分自属,一部分是调用幽州的,即从如今的北京地区调兵出山海关。

当然了,联合了其他民族盟军,契丹、靺鞨、奚等。

李世民让张俭先打一打,看看情况。

在长安,李世民命令将作大匠(国家级建筑师)闫立德建造四百艘战船,以运载粮食。

太常卿韦挺运输粮草,调粮入海。韦挺有便宜行事之权,河北诸州皆可节度。

李世民自己去招兵买马。

中间还有个插曲——

唐太宗时期,威德服于远方,虽然其被称为天可汗,但这些小邦其实未必完全臣服,钻空子的不少。

李世民决定征高丽的消息传出去,那个薛延陀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遣使者入贡,实际上是探查虚实。

结果,李世民一眼看透他们的把戏,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你家可汗,我父子要东征高丽,你们如果想干点啥,赶快来!”

这话传回去,把真珠可汗吓了一跳,赶紧表忠心,说愿意派兵相助,征伐高丽。

李世民说:“不用!”

在征伐高丽的过程中,高丽莫离支派人联络真珠可汗,啖以厚利,让其发兵攻打大唐北境。

真珠可汗硬是不敢动。

但实际上,李世民征高丽的兵,很有一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的兵。主要是已投降的其他民族部落,比如突厥契苾何力。这人是突厥一个部落的世袭酋长,战力贼高,十多年前带着母亲一起投降李世民,拜左领军将军。本次高丽之战,他是前军总管,身先士卒,骁勇善战。

此类非唐军,约占本次征高丽军的三分之一。

另一个插曲是,李世民还没出征,即派投降的突厥俟利苾可汗北渡黄河,实际上是监视北方游牧民族,以防他变。

俟利苾可汗属东突厥,名字叫阿史那思摩,贞观四年(630)时,被李靖打败,阿史那思摩投降,归降人数十万多口。

这也是个能征善战的大将。

但他北渡黄河,引起了薛延陀真珠可汗的不满,准备反击。

李世民告诫真珠可汗不许攻击俟利苾可汗,真珠可汗不听。但俟利苾可汗入中原已久,部署难以抚御,攻击力变得薄弱。

李世民只好把他们撤回来。

这给反对征伐高丽的大臣们又起了由头。理由是,俟利苾可汗置于黄河之南,陛下东征,恐有后顾之忧。建议陛下派大将出征,不必御驾亲征。

李世民这时候展现出了极大的政治魅力。

他认为,夷狄也是人,是人都讲情分。一个做皇帝的,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族类任何人都加以德泽,而不是猜忌异类。猜忌多了,骨肉都会成为仇敌,何况非我族类?

果然,阿史那思摩是个重情义的汉子,他安顿好部落和军队,自己一个人回朝听用。

用人,真的是个大本事,不是谁都会!

李世民极大度地表示出对于陷落高丽的原隋子民的同情,宣称,东征是为了中国报子弟之仇——也就是为隋炀帝杨广报仇雪耻。为高丽雪君父被杀之耻。

最关键的是,四方平定,而辽东不安,趁朕还没老,得把国土安定。

朕自从洛阳出发,没吃过肉,即便新鲜蔬菜,也不让进,怕征途扰民。

话说得很漂亮,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兵卒生病,李世民亲自过问,甚至召至御榻治疗安慰。

于是兵卒士气高涨,有些人自愿入伍,连军服都不要朝廷发放,自备物资上阵,一批就是一千多人。

他们说,不要官,不要赏,只愿为国效死辽东疆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军队的战斗力是极其恐怖的。虽然李世民这支军队,算起来,就是民兵、胡兵、正规军的联合部队。

对内的安排,也很到位,展现出了极高的统治艺术。

当时,李世民率太子李治同行。朝廷的事情交给房玄龄,可便宜行事,不复奏请。

也就是说,房玄龄可以像皇帝一样,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主处理。

结果,李世民刚出发,有人就对房玄龄说有人有密谋,房玄龄问什么密谋,那人说你就是此次密谋的中心。

房玄龄二话不说,把这人送到李世民行辕去,说是有人来给皇帝告密。

李世民大怒,两旁站好刀斧手,把那人叫进去,问:“你告谁?”

答:“房玄龄。”

李世民二话不说,推出去斩了。然后盖上大印写信回去骂房玄龄,你如此不自信?以后但凡此类事情,可专裁独断,不必问朕。

出发前,太子李治在定州,这人性子软弱。看见老子出发,哭了起来。

李世民说:“如今你留下镇守,辅佐你的人才那么多,你得好好干,让天下人正好领略你的风采,哭什么呢?”

看来,他也放心自己的儿子!

选拔人才

先说选将。

李世民既然要御驾亲征,按道理,他就是总司令,但选将问题却不容忽视。

出发之前,当时有个叫郑元璹(shú)的,曾随隋炀帝征伐高丽,如今退休了。李世民把他叫来问了情况,这人留有隋炀帝失败的阴影,说了丧气话,李世民说你在旁边瞧好了,如今不比过去了。

他听说洛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就叫来商量讨伐方略,两个人很谈得来。

李世民认为程有将相之才,必会重用。

但这个程名振是个怪人,他听了这话,也不磕头,更不谢恩。李世民佯怒:“你这个山东粗人,当个刺史,就以为富贵到顶了吗?在天子面前,言语粗疏,又不拜谢!”

程名振不慌不忙,颜色自若,说:“我是个粗人,也没见过皇帝,方才心里思考征伐方略,忘了拜谢。”

李世民长叹一声,佩服无比,说:“即便是房玄龄,跟着我二十多年了,每次见到我斥责别人,都面如土色。你小子从未见过我,一旦受责,竟不害怕,辞理不失,真是个奇人。”

当时就拜程名振为右骁卫将军。

至于突厥大将,其他民族能征善战的将才,一概选用,毫不猜忌。

选拔人才也不一定在前,战争中往往也出现此前未被注意的人才,因为战争能激发人无限的潜能和智慧以及勇气。

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就是在征高丽的战役中被选拔的人才。

在安市(在今辽宁鞍山市)之战中,唐军进兵时,突然雷雨,雷电交加,这种情势很多人会害怕。

但万军之中,一个身穿奇服的人,大呼陷阵,所向无敌。一个人的气势,趁以雷电,把高丽兵吓得慌乱无神。

李世民高处望见,战后立即召见薛仁贵,当场拜为游击将军。

长孙无忌这个李世民的行军老兄弟自然跟随,岑文本、吏部尚书杨师道随行。岑文本相当于总参谋长,负责一切料配,最终累死在本次征战途中。

战略战术

总战略是两路进军——水陆并进!

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给兵四万,又招募三千勇士。帅战舰500艘,从山东莱州出海,进军平壤。

太子詹事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步兵六万,以及兰、河二州的少数民族降将降兵,陆路出辽东。

两路兵马均各派分支,分进合击。

贞观十八年(644),大军会集幽州(北京一带),打造攻城器物。李世民亲自选用验收。并做了一番战前动员。

首先,宣布纪律。

高丽不仁,泉盖苏文残虐百姓,所以出兵巡幸幽、蓟(在今天津),问罪辽(今东北地区)、碣(在今河北)。凡大军所到之地,不许打扰百姓,不许劳费。

其次,振奋士气。

归纳隋炀帝征高丽失败的原因是,残暴对待自己的部队,而高丽王当时柔顺仁爱,以思乱之兵攻安和之众,所以失败。

如今我们的情况不是如此,不害怕失败,而是一定胜利。

我们以大击小;以顺讨逆;以治乘乱;以逸敌劳(高丽莫离支四处征战,所以说劳,唐军准备充分,新战之兵,所以说逸);以悦当怨(唐兵士气高涨,乐于为国赴死,高丽兵连祸结,兵士怨战)。

有这五大优势,什么都能打败!大家不要有任何疑虑害怕!

同时,下令皇帝将军本人的衣食开销,再次减去大半。

皇帝陛下亲自准备武器,佩带弓箭,亲手把雨衣绑在自己的马上,准备开战!

横扫高丽

高丽首先认怂了,听说李世民来真的,于是送了很多好东西和钱,说别打嘛,这下不仅李世民,很多原本反对的大臣都说该打,前面好好说你不听,一听真打,却来这一招。照打不误!

陆路李世勣是个有名的将才。

他在柳州就开始故布疑兵,看起来似乎大军要出兵怀远道。暗地里派兵从甬道直趋高丽,高丽出其不意。

李世勣打通定济辽水兵路,兵至玄菟(今朝鲜境内)。

高丽人害怕极了,关起城门,掩耳盗铃起来。

接着辽东道副大总管王道宗带着数千兵马赶到,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攻城。一个叫曹三良的都尉带着十多骑兵就冲击城门。

高丽人没一个干出来迎战的。

憋足了气的营州都督张俭带着胡兵(投降的草原兵)做前锋,倒是遇上了敢打的高丽兵,辽水边上,一个冲锋下来,斩首几千。

那时候,李世民还在后面,这些大将也不等,直接开干了。

没多久,李世勣、王道宗就开始攻打高丽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南)。李世民那时候才到北平(今北京、天津两市,为幽州治所)。

李世民刚坐定,李世勣打下了盖牟城。

水路也不错,张亮从东莱渡海,一直到卑沙城(属今辽宁大连),这个城在山上,四面悬崖。结果那位刚被提拔的程名振从后连夜赶来,从西门就给冲上去了。拔城!

另一路丘孝忠等人,陈兵鸭绿江岸,耀武扬威。(注:鸭绿江很早即是中国内河,那时称为“鸭绿水”。)

李世勣很快打到了辽宁辽阳的来辽东城。

当时的行军的难度不亚于朝鲜战争时期人民子弟兵的难度。李世民走到辽泽,沼泽地二百多里,人马不能行。将作大匠闫立德布土做桥,解决了问题,军队很快通过。

高丽方面一看情势不好。派兵四万救辽东。

一场激战正式开始!

高丽四万救兵,并未直面唐军助力。逆击而上的是王道宗,他只有四千骑兵。兵力对比是10:1。王道宗决定正面打!

但是部下们胆怯了,众寡悬绝,对战必败。

王道宗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敌人人多,必然轻视我,况且是远来疲兵,一打就败。更何况我们作为前锋部队,不扫清障碍等待御驾,难道要把贼兵留给君父自己去打吗?

说罢也不管别人同意与否,策马前趋,所向披靡。

但接战过程中,行军总管张君乂(yì)却怂了,冲锋的时候竟然退走。

唐军败乱!

王道宗收拾残卒,登高而望,见高丽阵型略乱,竟带着几十名骑兵冲阵,左右出入,如入无人之地。李世勣大军正好赶到,趁势而攻,高丽大败。

李世民的车驾终于过了辽水。

皇帝将军的指挥艺术

李世民虽然已经是皇帝,但任何保持着当秦王时的那种冲锋陷阵的勇气。他打仗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前的。

唐军深入辽东,气候、环境、地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

所以,只能靠士气。

李世民渡过辽水后,就把桥撤了。学的是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以坚士卒之心。

亲自嘉奖王道宗,斩张君乂。

辽东城下,大军合围。那时侯攻城,得填土,否则护城河过不去。而填土的方法是靠士兵背土奔走。

李世民亲自参与,他骑着马,见哪个士卒的土囊太重,就伸手帮忙,身旁亲兵护卫,更是踊跃参与。

二十二天,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周围几乎被填平了,精兵大会,把辽东城围了几百层。

身处前敌的李世民,自然是有最高指挥权力的,但他绝不干涉为将者的决策。

这一点非常值得敬佩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在高位者,总爱插手指挥,即便不身临前线,也四处插手指挥,这种指挥会吃败仗。

李世民久经战阵,是会打仗的,他指挥,也不能说是瞎指挥。在进兵安市(在今辽宁鞍山市)时,高丽人的联合兵马有15万。李世民却笑了,他做出了非常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对方的策略有三个,上策,是以安市为防御阵地,据高山之险,城中有粮,我军难以快攻而下,从而困死我。中策,是带着城中人连夜逃跑。下策,是不自量力,跟我决战。而且,对方必出下策。

事后的情形跟他的判断不差。

说明李世民会打仗。

但他又不到处指挥。

他对陆路军总司令李世勣说,安市城险兵精,城主有些本事,莫离支很难统御,让他们先拉扯着。我们转而打建安(建安镇,在今吉林辽源市),建安打下来,安市就在我们的保卫中心了,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者也。

也就是,对安市围而不打,先扫清安市外围。

这策略其实也很不错。

但李世勣却说,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们的粮草都在辽东。现在越过安市而打建安,万一敌人断了我的粮道,怎么办?还是先打安市,安市下,鼓行而取建安,易如反掌。

李世民说:“你是总司令,怎能不听你的!”

这就需要很大的肚量,不强制干预前军将领的决策,善听人言,是打胜仗的基本要求。

那么,李世民这个总指挥做什么呢?

他给所有人以奋死的勇气!

白岩城(今辽宁辽阳灯塔市)之战,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箭,李世民亲自为其吸吮淤血,将士见闻,莫不感动。

李思摩就是阿史那思摩,降唐的突厥人,赐姓李。他征高丽回去之后,也病死了。陪葬昭陵。

另一个突厥将军契苾何力陷入阵中,腰被槊刺中,李世民的司机薛万备不等李世民说话,单人单骑,直冲阵中,于万众之中,把契苾何力救了回来。

这契苾何力也不服输,包扎一下伤口,又高呼而战,一直把高丽兵追到几十里外。

王道宗冲锋陷阵时,脚被砸伤了,李世民捧着他的臭脚,亲自缝针。

这些事,竟然是一个皇帝亲自做的。将士能不卖命?

而且,李世民军法严明,有功赏,有过罚,王道宗也不能例外。

高潮

征高丽的战争,在唐军围辽东城后,进入高潮。

李世民亲自指挥精锐登城,一把火放起来,诸将奋勇,很快拿下了辽东,一举让辽宁辽阳真正成为大唐国土,不再是名义上的国土了。

接着便是白岩城之战,契苾何力以八百突厥骑兵奋勇而破高丽兵。李世勣攻城西南,李世民攻城西北。

城主孙代音一看不对,干脆乞降。

投降可以,城中给我挂起唐军旗帜来。

孙代音以前就投降过,但中途却反悔了。

李世民大怒,下令:“打下白岩城,城中人、物,都赏给战士。”

结果,这次他真的投降了。进城后,李世民却食言了。李世勣不服,去讨公道。

李世民说:“将军批评得对,但纵兵杀投降者的妻子,朕实在不忍心,将军麾下有功的,用国库财物奖赏,将军还是宽恕了这一城百姓吧。”

这一城的百姓,男女一万多人,李世民设帐纳降,赐给食物,发放路费,爱去哪里去哪里,当然,也可以留下来。

唯有一人不放,那就是捉拿刺伤契苾何力的那个人,交给契苾何力自己去杀。

有什么样的主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

这位突厥将军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他以白刃刺臣,那是忠勇之士,他跟我无冤无仇,我为何杀他。

把那人也放了。

泉盖苏文派了七百敢死队守盖牟城,李世勣俘虏了他们。这些人竟然愿意跟着唐军打高丽。

李世勣说:“你们本是加尸(在今朝鲜平壤)人,你们为我打仗,莫离支必然杀了你们的妻子,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我不忍心啊。”

李世勣把他们都放了回去。

这种仁义之军的效应特别大,可以极大瓦解对方军心民心。

在这种效应下,加上唐军英勇善战,大部分城市都很快打下来了。唯有安市!

前面说过,安市守兵十五万,是个联合部队。统帅是高丽北部的高延寿和高惠真。

李世民判断他们会出下策对战,结果高延寿果真如李世民判断,一场大战,高延寿、高惠真15万人几乎损伤殆尽。

最初,高延寿依山自固,李世民下令包围安市。又让长孙无忌带兵把所有桥梁毁掉,断了他们的归路。

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高延寿、高惠真干脆投降了。

但安市城没有投降。

安市彻底被包围。

李世民自己在城下耀武扬威。城上的高丽兵望见,竟然鼓噪辱骂,李世民大怒,李世勣说,克城之日,把成里男子都挖坑埋了。

结果,安市人听了这话,更加坚守。

高延寿、高惠真出主意说,安市不敢不投降,但城中人吓破了胆,陛下还是打其他的城,等你克他城,其余皆降,这座城就不在话下了。

群臣认为,可以先打平壤,因为张亮水师,召之即来,拔乌骨城(今辽宁凤城),克平壤,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长孙无忌反对,因为天子亲征,不能太过冒险,安市称尚有军民不下十万,如果攻平壤,被人家乘其后,可就危险了。

于是,安市之战开启。

这一场攻城战,很是艰苦,一天冲锋五六次。王道宗干脆用土堆山,山顶比城墙还高几丈。结果,山塌了,压毁了城墙,高丽兵反而从缺口处爬出来,登上土山,变成了居高临下。

王道宗差点掉了脑袋,被李世民赦免了,因为这主意原本高,但试试时出现错误,也是贻误军机。但李世民认为,不能学汉武帝杀出主意的王恢,且王道宗有大功,特赦。

尾声

可惜的是,辽东的冬天特别早。东北的冬天很艰苦,草枯水冻,士马难留,作战更难。

李世民只能敕令班师,自己在安市城下搞了个军演。

城中高丽人屏迹不出,城主还很嘚瑟,登城拜辞,李世民夸奖了他一番,说他守成有方,是个忠勇之士,赐绫罗百匹,以勉励他侍奉君主忠心。而后,令李世勣、王道宗帅兵四万断后,陆续班师。

过辽水的时候,碎冰泥淖,车马不通,长孙无忌带一万人剪草填土做桥,水深的地方,以车为梁,李世民亲自运送柴草,把草木拴在自己的马尾巴上来回运送。

进入十月(阴历的十月),暴风雪,士卒沾水即死,大军在道路两旁点燃火堆,助余人通行。

由此可见,上世纪我们的朝鲜志愿军作战有多难。

在营州,李世民把入朝作战的士卒骸骨集体葬在了柳城东南,设太牢,自己亲自作文祭祀,大哭不断。

这些勇士们,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去!

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我也老了,如今新进将士,都比不上你,我虽没得到全部辽东,但得到了你,也很高兴。”

回到京城后不久,李世民病了——脚上起痈,不能步行,坐辇而行。

嘚瑟的趣事

李世民性格很活脱,值得称道。

他在朝廷时,就曾说,朕虽是皇帝,但把将相的事情都做了(“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语气很是嘚瑟。

结果臣子不服,给事中张行成下班后回去就写书批评李世民,说,大禹不骄傲,天下莫与争锋。陛下拨乱反正,本事太大,群臣确实不足以仰望清光,但也不必把这事挂在嘴上,一上班就说,一上班就说,你一个万乘之尊,跟臣子们争功比能,实在是太不高明了。

李世民只能苦笑认错!

李世民的本事很大,也很好学。臣子们但凡说事情,他就引古今以反驳,还批评臣子不好好读书,你看,你不知道这个典故吧。

有个叫刘洎的,又上书批评,说做皇帝的不能这样,要虚心,有胸襟,不能怼得臣子不敢说话。说到文学,魏文帝宏文能辩,但整天浮说,逞口舌之利,有啥好处。陛下要记得,动神机,纵天辩,巧言善辩,引古排议,没有好处。况且,记的知识多了损心,说的话多了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以后都会累成病的。做皇帝的,哪来的那么多话呢?!

李世民立即回信说,朕错了,虚怀接纳,马上改正!

本次征伐高丽时,因为要经邺地(曹操做魏王的地方)以及碣石,皇帝陛下自然心生感慨。因为这地方谁去了都会感慨,曹操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了名篇。后来毛主席也写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李世民在邺,便自作祭文,祭祀曹操,还批评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意思是曹操当个将军,才能远超,但当皇帝,就差的远了。

言外之意是,朕既能当将军,更能当好皇帝。

安市城外,高延寿、高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请求投降,膝行而前,拜伏请命。李世民可嘚瑟了,说:“你个东夷少年,跳梁小丑,战场上你比不上我这个老头吧,还敢跟天子作战吗?”

高延寿趴在地上不知道如何回答。

李世民还不满足,还发驿书给在朝的臣子嘚瑟,说:“朕为将如此,怎么样?!”

嘚瑟之情,溢于言表。

作战的时候,一个高丽间谍被抓了,李世民把他叫道账内,说:“松绑!”

然后,他看着那个间谍,问:“你怎么瘦成这样了?”

答:“我四处躲藏走小路,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何必呢,你既然是间谍,就赶紧回去告诉你们的莫离支,想打探我军中消息,可以派人到我帐中来看,何必躲躲藏藏呢,太辛苦了!”

低头一看,那间谍鞋子都没有了,李世民让他吃饱饭,赐了一双鞋,让他回去了。

总之,这是个很有性格的皇帝。

也是个很有趣的皇帝。

当然,皇帝有趣,臣子也很有趣。

水路军总司令张亮刚到建安城下,阵地还没挖好,高丽兵打上来了。

张亮当时的部队,主要是运送粮草,士卒不是樵夫就是牧童,高丽兵至,军中扰乱。

张亮虽然身经百战,但这个人性格比较弱,当时估计是没注意了,坐在胡床(那时没椅子)上,直视前方,一言不发。

将士们见了这情形,以为大帅临危不乱,指挥若定,这勇敢无人可比,于是士气大涨,竟然擂鼓冲锋,把高丽兵给打败了!

总结

唐太宗本次征高丽,虽然未取得完全胜利,但李世民指挥得当,战略战术都很到位,将士用命,共将包括今辽宁抚顺在内的10城重新纳入大唐版图。三战三捷。斩首四万,徙入大唐户口七万。

总体上说,还算是成功了,如果不是为求稳而没直击平壤,这次很可能就完全成功了。

这个原因主要是皇帝御驾亲征,臣子们过于担心,守业的臣子,又不如之前敢于冒险。李世民的人设又是善听人言,有些意见,他有时候不愿意,也只能采纳。同时,李世民年纪也大了,人老了,勇气就没那么势不可挡了。

但,本次征伐让高丽丧胆,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又有大部回归版图,功绩不小。

并且,李世民在战争中的各种表现,都值得任何行军事者学习。

征高丽的事情,留给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完补上了父亲的遗憾,于公元660年,围困平壤,当时天寒地冻,参与过第一次征伐高丽战役的那位突厥名将契苾何力艰苦作战,大败高丽。整个战役,唐军仅阵亡七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