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形式主义“包袱”,让基层“轻装上阵”

一年之计在于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让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事业发展的大敌。我们要从制度出发,深挖“病灶” 查找问题根源,在建章立制中帮助基层干部卸下形式主义的“包袱”,激活基层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让基层“轻装上阵”。

拓宽上升渠道,提振“精气神”,让基层干部攻坚克难“愿干事”。“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对于干部来讲,基层本身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但受限于基层起点低的客观问题,导致基层干部晋升空间有限,很容易触碰“天花板”效应,在“纵向流动”上没有“出路”,这导致一些基层干部觉得上升无望,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直接开启“佛系状态”,对待工作一味对付。国家治理依赖基层治理,基层治理重在基层干部。如果基层干部难以人尽其才,就会挫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影响国家治理。我们应当瞄准基层晋升难的关键症结,拓宽上升渠道,着力健全来自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链,大胆提拔选用优秀的基层干部,给基层干部一个“够得着的晋升通道”,让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能够层层擢升、脱颖而出,形成“宰相起于州郡”的良性循环,让基层干部做事有甜头,干事有盼头,进一步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简督查考核,营造“好氛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能干事”。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身处在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最前沿,承担着各种任务项目的实施,基层干部就是一根针,一根能穿千线、扎万孔的“绣花针”,同时基层干部还要时刻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督查检查考核。当然必要的督查考核无可厚非,但过多过滥甚至没有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却已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不能承受之重,一些考核部门不看工作结果,只看台账厚不厚,这也导致基层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编造台账,最终被迫成为形式主义的“裱糊匠”。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为了让基层干部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应付状态,各地要纠正走偏的督查检查思维,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撤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让基层干部摆脱高压束缚,不用做表面文章,放开手脚干实事。

完善容错机制,打造“保护伞”,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敢干事”。正所谓“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新时代的干部冲锋在前,难免步入“雷区”,尤其是基层干部处于行政体系的“终端”和治理体系的“底盘”,面对着庞杂琐碎的基层事务,也可能出现失误,如果不问原由,只是一味的批评惩戒,那将严重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并逐渐催生出“少干少错,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对待工作开始思前恐后,畏首畏尾,最终成为一个“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鸵鸟型干部。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要允许试错。我们要从制度上入手,建立一种良性的容错纠错机制,聚焦干部工作中“失误”与“失职”、“为公”与“为私”等不同,分类研判受问责处理干部的问题性质、轻重程度,在基层干部因不实举报受到委屈、被人非议时,站出来为他们撑腰壮胆,说公道话,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打消顾虑、轻装上阵。(李星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