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零八分抵达,十一点十六分离开,路书如是记录。

在一个村子里流连整整半天四个多钟头,于我的金溪古村落寻访而言,还是不多见的。这其中,固然有村子较大及雨中行摄不便等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疏口古村引人沉溺的落花残泥、栋宇飘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疏口,偏居金溪城东20公里,东西俯卧疏山岭,南望疏溪河,属琅琚镇,系吴氏族人聚居的村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子建在一面岭坡上。开车过来,觉不出脚下的地势有多高,但步入村巷,显见得栉比的房舍顺着坡道向下延展,而淌成一条条细小溪瀑的雨流,则愈加强调了这个坡度。

清明时节的金溪,春雨太多,多到简直让人挠头。

都知道雨巷是浪漫的,可以产生寄情的诗歌。那么雨中的村落呢?当然也不乏浪漫,然最多的却是静幽甚或孤寂。我虽喜欢这种静幽与孤寂,但漫天飘洒的雨丝对摄影的扰动,仍不能不说十分讨嫌。我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专门执伞,而用另一只手操弄相机,还要时常提防头顶的雨伞入了镜。有些狼狈,也没奈何,重要的是不得不搁置了长焦,许多场景的细节无法捕捉,甚以为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旌表太学生吴锦华之妻唐氏建坊”

疏口吴氏在金溪乃至抚州,也是一方鼎铭望族的存在。且不往太远了去追溯,仅在明代,村中族人即出过一门父子两进士,演绎出一段传世佳话。

父亲吴悌(公元1502-1568年),字恩诚,号疏山,人称“疏山先生”,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庄”。

吴悌乃明代理学大家,宗王守仁,著述颇丰,计有《疏山遗集》五卷、《易说》十卷、《表章古文孝经》一卷,并刊行《皇明舆地之图》等。才学素得褒扬,著名如沈阁老——嘉靖朝进士、万历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沈鲤,即曾有“世谓金溪理学,宋有象山,明有疏山”之誉。

吴悌次子吴仁度(公元1548-1625年),字君重,号继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累官至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著有《吴继疏集》十二卷,并有《四库存目丛书》传于世。

吴氏父子在朝为官,为人刚正,官声清明,尤难能可贵的是,从不与奸佞为伍,甚为朝臣敬重。其中,父吴悌,严嵩擅权时不耻为伍,曾引疾家居近二十年。子吴仁度,亦素与奸佞不睦,天启五年被魏忠贤寻机勒令致仕,不久卒。

墨不在多,史上仅此寥寥几笔,足彰显吴氏父子铁骨铮铮。

这一高洁节操,成就疏口吴氏英名远扬,声望卓著,虽经朝代更迭仍誉满朝野。这一点,从一座清道光年间的节孝牌坊上仍能看出几分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座立于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孟春”的“旌表儒士吴循爱之妻车氏坊”,形制是金溪常见的门坊,四柱三间五楼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字板”中部镌“节孝”二字,两端上下款分署立坊者职衔姓名。

清道光十二年即公元1832年。此时,距吴悌父子成名、离世已有两百多年,且亦未闻吴氏后人再有名宦代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籍籍无名的“儒士”妻之“节孝坊”,立坊者中却看到了两江总督、江西巡抚等朝廷重臣的赫赫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江等处地方 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加三级陶澍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等处地方 提督军务粮饷加三级 吴光悦

钦命太常寺少卿提督江西全省学政加三级 程德熕

钦命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 岳良”

陶澍(公元1779-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代表人物。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进士,道光十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毅”,入祀贤良祠。

吴光悦(公元1759-1832年),原名廷燮,字星乙,号见楼,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嘉庆元年丙辰科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出身,先授内阁中书,后多年行走内阁,嘉庆十二年始放外任,自浙江道监察御史起,辗转数地易任知府,于道光四年直隶保定知府任上擢河南河北道,任上处置黄河决口有功,次年迁湖南按察使,后累官湖北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江西巡抚。后因抗洪赈灾积劳成疾,卒于江西巡抚任上。

注意到,吴巡抚留在牌坊上的署名,距其离世已不久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署抚州府南安总囗水利分府囗钦加三级 史麟善

金溪县知县加一级 胡钊

金溪县儒学教谕刘斯祚 训导李纫秋

道光十二年壬辰孟春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疏口的古村肌理,耳熟能详的是“一横十八纵”。即以坡下面野的一条横街为干,其间以数条支巷退踞坡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我,则一如既往地逢巷便进,力图看到走到。当然疏漏亦在所难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下得平缓而温柔,但毫无降水量的吝啬,均匀密实,许多照片里都看得到沿天井洒落的滴水。每到一户厅堂,都是放下雨伞歇息手臂,稍微止步的小憩。还有风雨中勾起的乡愁,以及断木残瓦激起的思古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弃置的古宅是落寞的,同时也是孤傲的,我从来不敢怠慢它们,总是怀着虔诚之心,尽力发现、欣赏、留取并展示它们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壁书房”

疏口古村于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它的含蓄低调不张扬。

比如老宅,透得出雅,看不到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卿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进士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山垂荫”

比如祠堂,门面朴实,没有张扬的出檐门楼或门罩,朴素一如仓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咨礼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贞我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用作学校的吴氏宗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富有诗意。

出“明经第”门楼西去,目光所及别有洞天,古樟池塘,离离芳草,小径蜿蜒,古木参天。绿野里,母鸡低头觅食,老牛悠闲啃草,我则沿着湿泞的小路,奔向已然望见的遥遥西村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是自古以来,村人荷锄暮归的村门,我虽不是第一次遇到类似的场景,但依然饶有兴致地出门而去,再折返而归,寻觅回家的感觉。

自西村门至“明经第”门楼,足有数百米之遥,其间青翠葱郁,舒缓写意,这是古人设计的大客厅?抑或一座巨大“house”的前庭?

总之,“诗意的栖居”,是再没有这般恰如其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村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经第”门楼外的池塘

访于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