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悲:年少时失去父母,中年时失去配偶,老年时失去儿子。虽然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最终坐到了皇位上,建立大明王朝,但是他却经历了这人生“三大悲”,一生还是比较坎坷的。尤其“老年丧子”,朱元璋经历了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三年,皇九子朱杞被封为赵王,但是年仅2岁夭折;

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朱檀因过度服用“追求长生不老”的丹药,中毒而死;朱元璋又生气又伤心,为儿子上谥号“鲁荒王”。

洪武二十三年,潭王朱梓与王妃於氏在家中葬身火海,因为潭王妃於氏的哥哥因胡惟庸案被处死,於氏的父亲被列为胡惟庸一党;朱梓与王妃忧惧过度,在接到太祖的旨意要朱梓回南京时过度害怕,带着王妃自尽而死。得知消息后的朱元璋,为儿子的死感到惋惜伤心。

洪武二十五年,太祖皇帝培养二十五年的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毕竟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更是未来的皇帝。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秦王朱樉在王府突然去世;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已经年过七旬的朱元璋再次失去一个儿子,这次失去的是晋王朱棢。得知朱棢病逝的消息,朱元璋悲痛不已,老泪纵横。

可以说不管是赵王朱杞、潭王朱梓、太子朱标还是晋王朱棢去世,朱元璋都非常伤心,毕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有两个儿子的死,朱元璋更多的是生气,一位是鲁荒王朱檀,一位便是秦王朱樉。朱檀去世时年仅22岁,如此年轻便追求长生不老,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也难怪太祖得知后,拍案说道:荒唐,实在是荒唐!

那么秦王朱樉呢?

按理说,朱樉作为嫡次子,是所有藩王中最为年长的,还是马皇后所生;朱樉一死朱元璋理应悲痛不已才是,然而太祖却觉得:他死有余辜!

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要知道秦王朱樉并没有丝毫造反的意思,为何会“死有余辜”呢?

01

朱樉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次子,1356年出生。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朱樉已经13岁;

1371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樉被封为秦王,这一年朱樉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标作为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昔日的吴王世子,父亲朱元璋称帝后便是毫无争议的太子。朱标除外,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朱樉作为嫡次子,藩王之首,朱元璋自然对其给予厚望。

所以在分封藩王时,将朱樉的封地选在重镇西安。而且,给了朱樉“秦王”的封号

提到“秦王”这个封号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建立大秦帝国的秦王嬴政

还是秦王李世民呢?

不管是谁,“秦王”这个封号都十分尊贵,居于诸王之首。

其实在朱元璋登基之初,朝中诸位大臣都反对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毕竟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便是前车之鉴;然而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将诸子分为藩王。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也有自己的理由:

若是诸多年长的皇子都待在京城的话,势必会威胁太子朱标的地位,唐朝时期的“午门之变”便是前车之鉴;而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夺嫡”也是最好的说明。

其次便是北元仍旧威胁着明朝的边陲,想要边陲安定便需要有人率兵镇守。与众多战功颇丰的开国功臣们相比,朱元璋更加信任自己的儿子们。

而北方则是重中之重,所以朱元璋便将自己几位较为年长的皇子都放在了北方,长城沿线。朱樉也成为明初“九大藩王之一”,而且还是群藩之首,手握重兵,担负重任。

朱樉从小便十分聪慧,而且英武,是一个文武全才。

洪武十一年,已经23岁的朱樉带着王妃以及家人前往封地西安就藩。

同朱樉一年就藩的还有弟弟晋王朱棢,孝慈高皇后所生嫡三子,这一年朱棢21岁;而两年后朱棣前往北平就藩,朱棣就藩时也是21岁。唯独朱樉到了23岁才就藩,就藩的年龄相对而言大了一些。其实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做,有两点原因:

马皇后与朱元璋都已经年过年过半百,自然是不舍得儿子远离自己;

其次便是朱元璋对藩王就藩一事还未完全准备好,还需要筹谋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能在封地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待时机成熟后,朱元璋才下旨两位年长的藩王就藩。

朱元璋在给朱樉的玺书中这样嘱托:关内百姓因连年征战需休养生息,等你到封地后,如果秦王府已经修建完成,其他的便暂且停下,别着急动工。

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爱民如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跟自己一样对待百姓。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但是朱樉并没有将父亲的话当回事,到了西安以后便开始大兴土木,而且经常不听从父亲的号令,这让太祖皇帝很不满意。告诫朱樉:

“尔所居宫殿城郭既完成,军民想望尔到必有休息之理,何期至无知,不念军民之艰辛...轻看不觉,若是昔日汉、唐子孙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的意思是:既然你的王府已经修建完成,何必再大兴土、劳师动众呢?若是往轻了看确实不觉得;但是回看汉朝与唐朝的皇室子孙,若是有此作为的话,一定会被奸人以此为借口进行攻讦,若当真如此,你的王爵以及身家性命便难以保全。

朱樉作为诸藩之首,不仅没有做好表率,心系百姓,反而如此,实在是愧对太祖皇帝对他的嘱托与期望。但是作为众多藩王中最年长的,朱元璋还是希望朱樉能够有所作为。

02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将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将诸藩王中最年长的朱樉任命为宗人令。

宗人府是掌管皇帝旧族的宗族名册,宗室子女所有的情况全部记录在册;宗人府要定期向皇上汇报宗室子女的情况,挑选贤才,并且记录宗室成员的功过得失

朱樉作为朱元璋的次子,担任宗人令一职是最为合适的。

朱元璋此时的安排应该是:在太子朱标登基后,朱樉作为群藩之首,在宗族中的威望仅次于朱标,让朱樉来管理宗族再合适不过了。

不管是将朱樉封为秦王,还是让朱樉掌管宗人府,都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其实对嫡次子朱樉是给予厚望的,所以才给了朱樉极高的地位,仅次于太子朱标。

只是朱樉最终还是让朱元璋失望了: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才以“秦王过失太多”将其召回南京,与此同时太子朱标前往关陕一带巡视。等到朱标回京后,为弟弟求情,朱元璋才同意朱樉重新回到封地。

洪武二十八年朱樉奉命率部征讨叛军,并且大获全胜,朱元璋得知后很是高兴,大赞其功劳,并赏赐了朱樉一番;但是刚回到封地后不久,朱樉便被三位宫人毒死了。

朱元璋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更多并非是伤心,而是生气,紧接着便下旨礼部,秦王朱樉的谥号为“愍”。朱元璋此举,其实跟给鲁王朱檀的谥号“荒”一样,都是在讽刺儿子。

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

即便是如此,朱元璋仍旧害死余怒难消,下旨降低下葬秦王朱樉的规格,并且在祭文中称其“死有余辜”!

朱樉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亲生的父亲都如此痛恨呢?

03

其实朱元璋很疼爱自己的儿子,更何况朱樉是诸王之首,朱元璋更是对其宠爱有加,有一件小事便能看得出朱元璋的爱子心切:

朱樉从小生活在南方,但是封地是在西安,朱元璋担心朱樉前往西安后吃不惯那里的饭菜,所以便让伺候自己多年的橱子跟随一起北上。但是朱樉残暴,一不顺心便鞭打自己的橱子。

朱元璋得知后,便赶紧给朱樉写信,着人送到朱樉那里:你所有的膳食都是出自厨子之手,所以不要将厨子当成是寻常人对待;你若是得罪了厨子,即便是他往你的膳食中放什么东西你也不会知道。听说你经常打厨子,厨子虽然是小人物,但若你打得过分了,他也会豁出去要你的命。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

如此可见,朱元璋还是很关心儿子生活以及安全的。

但是朱樉在封地的所作所为,就连自己的亲生父亲朱元璋都如此痛恨,可见朱樉有多过分。

朱樉之所以不听从父亲的劝告,前往封地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其实是为了取悦自己的次妃。朱樉的次妃是开国功臣邓愈的女儿,而正妃则是元朝名将王保保的亲妹妹观音奴。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王保保对于明朝而言威胁有多大。

这样的名将朱元璋自然想要招降,为了能够让王保保归降大明王朝,朱元璋便将他的妹妹观音奴嫁给了自己的次子朱樉。洪武四年,观音奴被封为秦王妃,嫁给了秦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观音奴的外祖父阿鲁温(子为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刚刚病逝,但礼部尚书陶凯则是建议朱元璋:即刻让观音奴与秦王大婚。

其实,朱元璋此举就是为了王保保。

在册封观音奴的册文中,称观音奴是“名家贤女”,并希望观音奴嫁给朱樉后能够“谨遵妇道,做好秦王的贤内助”。

然而观音奴与朱樉二人夫妻感情并不好,所以观音奴多年来未生下一儿半女。

而朱樉则宠爱次妃邓氏,邓氏仗着秦王对自己的宠爱,不仅不尊观音奴,而且还怂恿朱樉让观音奴这位秦王正妃别地而居。不得自由的观音奴,每日的饮食都是用破旧残缺的碗来盛放,水果蔬菜也都是不新鲜的。

而朱樉对次妃的偏爱不仅限于此:

为了让邓氏高兴,朱樉在宫中修建亭台与池塘,并且同次妃一起在王府以折磨宫人为乐。

还专门派人去沿海布政司收买珠翠,使得很多百姓家破人亡。

甚至为了哄邓氏,还让人专门制做了皇后才能做得服饰让邓氏穿戴,而自己房中的床则是五爪龙床。

朱樉为了次妃邓氏,如此僭越,等同于谋反,实在是荒唐。

当然朱元璋很清楚朱樉此举并非真的是觊觎太子之位或者是皇位,不过是为了哄邓氏高兴的荒唐举动而已。所以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将朱樉削爵幽禁,而是将其召回南京狠狠斥责一顿,并且将次妃邓氏赐死,让朱樉好好待观音奴。

“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然而即便是次妃邓氏已死,朱樉仍旧没有将观音奴放归自由。

这些罪过当然还不至于让朱元璋在儿子朱樉去世后大骂:死有余辜!朱樉在封地的作为还有更加荒唐的,应该用“残暴”最为贴切:

朱樉让人在封地连年收买金银,即便是藩地的将士们也包括其中,深受其害;使得当地的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才能勉强应付的了秦王府。走投无路的百姓,便前往秦王府求饶,希望朱樉能够手下留情。然而朱樉不仅没有丝毫怜悯之心,让王府的护卫对百姓们大打出手,当场便有一位老人被打死了,还有上百人被抓。

平定土番后,为了安抚当地,不再有人叛乱,朱元璋便想尽各种办法安顿当地的百姓以及军民。然而朱樉却在出征的时候,将很多的孕妇抓到王府,让他们夫妻分离;而且还在土番直接抓走了一百五十多幼女,以及一百五十五名男童,并且将这些男童直接阉割成了太监。很多的男童因为伤口恢复不好,很快便去世了。

在自己的秦王府,朱樉经常是私下里滥用死刑:

将宫人的舌头割去

冬天将宫人埋在雪中直接冻死

或是将人绑在树上饿死

或者直接用火烧

按照明律,即便是秦王府的人犯错,也应该押赴南京由朝廷来治罪。但是朱樉担心自己在封地的作为被父亲得知,所以便干脆直接将这些人提前处死。

可以说,在秦王府当差,能够安稳活下去都是一种奢望。

所以秦王府的宫人自然是人人自危,担心一不小心就得罪了秦王而丢了性命。

当然纸包不住火,时间久了朱元璋自然便清楚儿子在封地的作为。洪武二十四年时朱元璋将朱樉召回京城,但并没有狠狠地处罚朱樉,但并没有打算让朱樉短时间内回到封地。

洪武二十五年巡视归来的太子朱标,为弟弟求情,朱元璋这才让朱樉回了封地。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秦王府的宫人终究是不想再忍受秦王的残暴,在朱樉出征归来后,三位宫人便将朱樉给毒死了。

朱樉被人毒杀,朱元璋自然要处死毒杀儿子的凶手,为儿子报仇;但是朱元璋仍旧认为:朱樉之死,是死有余辜!你的所做所为,实在是千古未有,罪不容赦!

朱樉去世后,王妃观音奴殉葬。

观音奴是一个悲情人物,因为朝政的需要嫁给了仇敌朱元璋的儿子;婚后因为夫妻二人不好,秦王偏爱次妃,生活的很不好;但即便是坎坷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等到秦王去世,可以放归自由;但是在此之前王保保已经病逝,对于朱元璋而言观音奴便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便下旨观音奴殉葬朱樉,实在是可惜!

结语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新的储君人选。朱元璋曾提过“燕王英武似朕”,也就是说朱元璋其实也考虑过让燕王朱棣为储君;然而最终在刘三吾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

不管是燕王朱棣还是皇太孙朱允炆,都说明朱元璋从未考虑过朱樉做未来的皇帝。

哪怕朱樉是嫡次子,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最有资格的皇太子人选。

毕竟朱元璋坚持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一死,朱樉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哪怕是按照序齿,也应当是朱樉为皇太子。

但是朱樉压根不在朱元璋的考虑之列,便说明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樉并不是为君之人。

若当真暴戾残忍的朱樉做皇帝的话,岂非大明王朝会出桀纣之徒?

朱樉能安安稳稳做一位藩王,便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朱樉最终在藩王之位上也没有善终,被宫人毒害。

这说明朱樉的作为,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对于这三位宫人来说,哪怕是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除掉胡作非为的秦王,让秦地的百姓不再受苦。

若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说,这三位宫人是在为民除害。

若是朱元璋能够早早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加以约束,也不至于自己的儿子成为秦地百姓宫人人人痛恨想要除掉的对象。

当然秦王朱樉,只是明朝历史上诸多藩王的一个缩影。可见朱元璋分封藩王有利,也有弊;毕竟藩王的权利过大,若是藩王能够安分守己、心系百姓的话,自然是封地百姓之福;但若是遇到像朱樉这样的藩王,便是封地百姓之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