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广东省促老会会长林若在“羊城”广州溘然长逝。回顾林若的一生,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即便晚年退休以后,林若也专注于老区建设,提携后辈……

舍弃学业闹革命

林若,是地道的广东潮安人,他出生较晚,1924年生人。林家家资充盈,是潮安有名的大家族。因此,林若从来就没有为生计发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潮安,地处沿海地区,受外来文化较深,林若也就生性自由,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十几岁时,林若考上了梅县东山中学。在学校,林若更见识到了另一番天地,阅读了所能见到的一切进步书籍,向往新社会的光明未来。

在学校,林若成绩遥遥领先,热爱帮助穷苦同学,无偿赠送同学许多书籍。比如《海国图志》、《共产党宣言》等。凭借着在同学间的良好声誉,林若自然而然被同窗推选为学生会学习干事。

1945年7月,林若考上了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时值抗日战争前景明朗,日军败局已定,国民党借此功绩,重返世界民族之林,蒋介石也成为大多数人共推的领袖。

可林若却独具慧眼,认为国民党看似是一颗参天大树,实则内部早已被蛀虫腐蚀。于是,他加入了广东地下党,舍弃了学业,转入游击,参加粤赣湘纵队的武装斗争。

因对于马克思理论烂熟于心,林若走马上任团政治处主任,负责军队的思想建设工作。

林若投身革命的经历,让他和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也知道,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多年以后,有记者采访林若,询问他是否为了革命而中途放弃学业感到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若坚定地摇了摇头,说:“入了党,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和志趣。再说,我也不是一个后悔的人,那样我觉得没出息。”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是重中之重,林若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前往中山县任土改工作队队长。

那段时期,他和农民同吃同住,丝毫不觉得工农群众低人一等。对此,他在给老友的信中说:“我对广阔的田野,淳朴的农民兄弟,仍然怀有热烈的感情。”

高风亮节的林若

可惜的是,林若因出身而荣,也因出身而衰。特殊时期,林若自然是“小将们”盯上的主要对象。

1967年,羸弱的林若受到了迫害,不过他革命意志坚定,始终保持了骨气。改革开放后,林若重新出山,任广东省委书记,还兼任着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再次走上领导岗位,林若迫切要干一番大事。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这让林若抓住了工作重点,那就是要搞好经济,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林若知道,中国经济的根本在农民,只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恰好林若有土改工作的经验,就跟随安徽等地,搞起了包产到户。

在城市,林若则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率先放开物价,保护和扶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广东率先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同时,林若也不忘广东的山区农户。广东是“七山一水两分田”,林若重视调查研究,走遍了全省所有的山区县,和基层干部商谈山区治理大计。

林若告诫基层干部:不要忘了群众路线,他们比我们了解农村的情况,凡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总没有坏事。只有山区农民都富起来了,广东才称得上富裕。

林若为人朴素,不搞特殊。1988年,王光美走访广东,来到了林若的家中。

可林若却直言道:“我家没什么好看的,你还是不要来了。”但王光美还是不打招呼便来了,看到林若家中几乎没有装饰,沙发也破了好几个洞,她大为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子女的教育,林若很上心,他知道三个儿子不是走仕途之路的材料。也不给他们开后门,让他们自己发展。在父亲的教导下,一个儿子读了工科,当了工程师;一个则从商,在东莞一家企业任职,另一个则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退休后,林若当了促老会会长,改造了3888所学校,修建了3万多公里乡村路。为广东山区人民尽了最后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