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的元朝晚期,天下纷争不休。此时的高丽,抓住了北方动荡的机会,发起了一场扩张土地的行动,将疆域扩展至鸭绿江一带。当元朝的辽阳行省长官刘益在1371年归顺新兴的明朝时,明朝开始着手东北地区的治理。至1387年,明军在东北击败了北元的20万大军,引发了区域内的震动,各族纷纷归附明朝。

朱元璋对东北的控制策略包括在图们江一带设置卫所,如斡朵里、胡里改、桃温部等,构筑了三万卫的防线。此外,他还在鸭绿江以南的铁岭建立了铁岭卫,试图巩固这一地区作为高丽和之前辽金元朝的传统边界。

然而,高丽对明朝的这种恢复古界的努力持抵触态度。1388年,高丽王朝杀害了驻扎在铁岭的明朝官员,并动员兵力,进攻辽东半岛。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但情势突然转变。到了1392年,李成桂率军返回平壤,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明朝表达臣服的李成桂,建议“朝鲜”“和宁”作为国号,朱元璋则出于对历史的一知半解,选定了“朝鲜”这一名称。从此,朝鲜与韩国的历史开始交织不清,许多误解和混淆随之产生。

朱元璋统治时期,他的外交政策及对周边土地的处理方式,在未来历史的长河中投下了深远的影响。明朝的这位开国皇帝在面对边境的决策上,选择了一种独特的“非侵略”策略,尤其是他的“不征之国”政策,这包括了朝鲜和多个海岛国家如小琉球和大琉球等。这一决策彰显了他对于帝国边疆稳定的考量,也体现了对边远地区的战略放弃。

另一侧,清朝时期,嘉庆帝面对阮朝的提议,同样展现了对历史和地理认知的尊重。阮朝期望被認定为“南越”,但考虑到这一名称在历史上曾指代中国南方地区,嘉庆帝最终决定以“越南”作为其国名,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避免了对古南越地区概念的混淆,此名至今仍被使用。

在朱元璋的时代,尽管他将主要军力用以抵御蒙古的威胁,却也导致了对东北边境的某种程度上的放松。这种决策允许了李朝自立为“朝鲜王朝”,而在这一时期,朝鲜实际上在东北与明朝争夺土地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此外,朱元璋还下令将辽东地区的军事卫所进行重组,从而间接导致了图们江及鸭绿江地区的政治真空。

此时期的另一重要历史发展是建州女真的迁移与崛起。建州女真最初居住在今天的牡丹江周边,历经元朝末期的动荡后,逐步南迁至图们江一带。在这里,他们的地位逐渐稳固,并最终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为清朝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1423年的一次变故中,辽东的女真部落中杨木答兀千户起兵叛乱,他带领部下逃往阿木河地带。明成祖不得已,派出了猛哥帖木儿协同帝国军队一同镇压叛乱。这场战役中,猛哥帖木儿及其长子阿谷壮烈牺牲,次子童山被俘,斡朵里部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这一事件后被称作“阿木河之变”。战后,为了族人的生存,斡朵里部不得不迁移至辽宁新宾县一带的苏子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斡朵里部曾在图们江一带成功抵抗过李朝的北侵,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斡朵里部的南迁,图们江一带的女真族群失去了领袖,逐步被李朝吞并。李朝借此机会向明朝提出主张,曲解古代地理记录,主张这些地区原本属于朝鲜。面对这一主张,永乐帝未深入查证便接受了李朝的请求,将“十处女真”地区划归朝鲜,这也使得鸭绿江—图们江成为了新的中朝边界。

高丽及其继承者李朝对这些地区的兼并动机不仅是出于对土地的需求,更在于他们想要在东北地区扩展影响力。尤其是长白山,作为东北诸族的圣地,如果能控制该地,无疑会在政治和宗教上加强其对周边族群的统御力。1453年,这一地区的女真将领李澄玉甚至自立为“大金皇帝”,其对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尽管李朝有过扩张的野心,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部矛盾日渐显现,加之连续的战争耗损,朝鲜逐渐失去了征服东北的力量。到了16世纪末,朝鲜接连遭受日本侵略,国力大减。进入17世纪,朝鲜更是被后金征服,成为清朝的藩属。

与此同时,明朝对于斡朵里部的放弃,为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土壤。这些女真部落在苏子河流域逐渐融合形成了建州三卫,他们的农业发展、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使得他们日渐强大。最终,这些部落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了东北,重塑了大金国的基础,即后来的清朝。而明朝的决策,最终证明了是对自己的不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