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上海市普陀区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以来,今年已经携手走过7年,两地围绕“中央要求、东川所需、普陀所能”,在产业协作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今年3月,两地继续签订了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深交往、携手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援滇干部考察蓝莓项目

阳春四月,生机盎然,正是大量应季水果上市的季节。近日,在上海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无土栽培的蓝莓,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高品质迅速走红,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不为市民所熟悉的是,这些颇受欢迎的蓝莓其实都来自普陀区东西部协作地区昆明市东川区,而在当地种植蓝莓的企业正是普陀区上海中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后称:中毓实业)。

在遥远的昆明市东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蓝莓硕果累累,十多名工人正在果园里小心翼翼地采摘。“种植的主要是两个品种L25和L11,个头比较大,甜度、脆口都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中毓实业相关负责人顾国强介绍。

事实上,这处正处于收获期的百余亩蓝莓园基地是去年才建成投产的。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产业振兴。而东川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常年无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适合果蔬种植,可以提前挂果,是全国上市最早的蓝莓之一,从12月持续采摘至次年4月。”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普陀区援滇干部刘俊回忆道,依托普陀区东西部协作招商平台,当时有企业正在寻找良好的蓝莓种植产地,便主动对接,将东川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整理成材料报给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方有需求、东川有优势,援滇干部为双方搭建合作之“桥”。

“公司当时选址东川,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气候,正好可以和我们在北方的蓝莓基地形成时间差上的互补。”顾国强介绍道,今年是蓝莓树挂果的‘首秀年’,还处于产量爬坡期,现阶段可以产0.8-1公斤,预计明年可以达到3-4公斤/棵,第三年可以达到5公斤/棵。

2023年4月中毓实业到东川考察,5月注册,7月投资投产。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仅2个月后,第一颗蓝莓种子便在产业园内播种,这颗蓝色的小果子也将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据介绍,一位当地农户在这里采摘蓝莓,每天可以至少获得100元的工资报酬。

蓝莓种植产业的落地并销往全国市场是普陀区援滇干部积极对接当地发展需求,通过引入各类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的一个缩影,普陀区援滇干部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产业帮扶计划。

汤丹镇洒海村智能大棚

今年3月,东川区在普陀区成功举办“山海连心·产业协同”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推介会,发布了《东川区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规划》。现场,签约了东川春禾智慧农业产业园、现代蓝莓产业园及花海示范基地等19个项目,包含设施农业、畜牧加工、文化旅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智慧运营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3.9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川区招商引资推介会

“东川区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搭建与普陀区的招商引资合作平台,以小江特色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刘俊介绍。

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

“援滇干部最关心产业振兴、要千方百计帮助当地农户‘钱袋子’鼓起来。2023年,普陀区投入真金白银在东川区实施了8个帮扶协作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按期、高质量完成并全部投产。”东川区府办副主任、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普陀区援滇干部金鸣表示,铜都街道炎山、深沟社区果蔬产业园等项目,着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引导农民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汤丹镇洒海村智能大棚,带动周边群众3774人稳定增收;以及3个自然能提水工程,保障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东川区,援滇干部充分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工作作风,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作为,对接洽谈,充分利用沪滇帮扶协作机制,“上海+”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包括共建“上海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东部地区政府、商会、企业的交流合作,打通招商引资新通道。2023年普陀区在东川区所建帮扶协作项目,受益群众达7万余人;联通“上海市场”,持续推进“云品入沪”,打响东川农特产品品牌;学好上海技术,深化人才合作交流,联动开展“三个一百”人才培育工程,点燃了乡村振兴“加速引擎”。援滇干部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让普陀区与东川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帮扶协作。让产业协同、招商协同、人才协同再深化,加强与普陀区相关部门、对口帮扶乡镇(街道)的沟通交流、汇报对接,在干部互派挂职、人才互动交流、人员互学互助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