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优才计划获批后,很多人成功办理了香港身份,但要申请永居还有7年之久。

在这7年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那就是——续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部分人不一定会顺利续签,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香港身份断签失效后,在香港读书的孩子会受到影响吗?

这个问题还没看到有人讨论过,但确实又是个不少人关注的问题。

一般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许多家庭都会从长远来规划,可7年的时间谁也无法保证中间不会有什么变化,譬如工作变动,或想移居海外等等。

为了孩子读书考虑,我们希望断签这个事尽量不要发生,但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也要有所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这个问题,我们分2种情况来看。

1.在读的大学生

如果孩子跟随父母以受养人的身份申请了香港身份,并且目前正在香港本地大学就读,但是父母因为某些原因断签,导致其受养人身份也失效了。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孩子是否还能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呢?

关于这个问题,此前港府官方并没有明确答复过。

但是在去年11月,香港教育局局长公开给出了回复:

如果父母的香港身份断签,对已经在香港本地大学就读的子女不会有影响,照常就读即可,只是之后学费要按照非本地学生的学费缴付。

香港本地大学,针对香港本地学生和非本地学生,在学费缴付上有明显的区别,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就读港大,拥有香港身份(永居或非永居)的本地学生,每年只需支付4.2万港币的学费,但如果没有香港身份,每年就需要支付18.2万港币的学费。

换算一下,没有香港身份,每年学费就要多出16万港币,4年下来就是56万。如果有香港身份,则可以省下这56万港币,这也是拥有香港身份的优势所在。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来说,父母的香港身份断签,孩子是可以继续在香港读书的,但学费就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2.在读的中小学生

孩子跟随父母以受养人的身份,在香港就读中小学,父母的香港身份断签后,孩子是否还能在香港上学?

针对这种情况,目前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此前香港教育局局长透露的消息,也只是目前只能确定入读香港本地大学的受养人子女可以继续就读,

但是针对在香港中小学入读的受养人子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主要是因为香港中小学和大学的制度有所不同,相对于香港本地大学,中小学的情况更为复杂。

香港的中小学有官津学校与私立学校之分,这两种学校不仅有制度上的区别,在学费缴付上也不同。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正在就读香港官津中小学,官津学校对持有香港身份的孩子来说本来就是免费,如果父母身份断签孩子没了身份,那是否要对学生征收学费呢?

如果要收学费,一来是没有标准,二来也违背了官津学校免费的传统。

另外,假如孩子就读的中小学是直资、私立或国际学校,因为父母断签,孩子的香港身份失效时,也会有一些问题产生。

一是很多学校并不招收非本地生,二是这些学校的学费各不相同,如果招收非本地学生,学费也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到底是由校方决定还是要香港教育部门官方决定,暂时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总之就是,如果孩子正在就读香港中小学,父母的香港身份断签,对于孩子的学业影响暂不明确,孩子是否可以继续在香港上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其中存在的变数太多,为了不影响孩子读书升学,无论是通过香港优才计划还是高才通计划获批得到香港身份的父母,都还是要尽量避免断签,保持身份的连续性很重要!

如果对香港身份感兴趣,也可以先做一个专业的测评(总分245,达到80分可申请):https://www.galaxyoversea.com/grade/1?pla=an-wy-xgycandy&spreadword=wz4221

3.如何顺利续签

这里也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香港身份顺利续签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无论我们是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或是高才通、专才还是留学进修等方式,获取的香港身份,都是要将这个身份的价值最大化——拿到永居!

这期间需要2-3次的续签成功才行,以香港优才计划的续签条件来说(目前优才的续签最为灵活,要是优才都无法续签,那其他方式则更难)。

申请人获批拿到香港身份后,想要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需要满足连续通常居住于香港不少于7年。

这就要求申请人应以在香港生活为中心,但是其对在港居留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与限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在续签的过程中,申请人需要向入境处证明自身和香港存在紧密联系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证明自己和香港的紧密联系呢?

根据不同申请人不同的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通常性居住要求”我们可以梳理出续签需要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明判断:

  • 不在香港的原因、期间及次数;
  • 是否在香港有惯常住所(包括配偶及子女);
  • 是否受雇于以香港为基地的公司;
  • 主要家庭成员(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所在;
  • 是否有合理收入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 是否合法、按时报税。

归纳成具体的证明文件,就主要围绕以下11个类型:

  • 子女在港就读证明(成绩单、学生手册等);
  • 惯性住所的通讯住址(自购、租赁或亲友住址皆可);
  • 在港购买车辆、上牌及香港驾照证明;
  • 香港手机在香港电话网络的入网证明;
  • 公用单据(水电费、煤气费、电话费、网络费等);
  • 金融机构单据(银行月结单等);
  • 香港信用卡及按时还款记录证明;
  • 在港购买保险的相关证明;
  • 社群服务(慈善集团、商会、私人会籍等);
  • 香港公司委派雇员于外地工作的相关证明;
  • 聘请专业人士证明(家庭医生、律师、会计师等)。

申请人通过向入境处提供以上证明文件,为的就是让他们信服申请人的确是“以香港为主要生活和工作地点”。

香港放开优才计划限额的目的,就是港府为了“抢人”,有了以上这些文件证明“通常性居住”这一条件,续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