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鸿昌曾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定自己的历史。”

在人还未进化出直立行走的能力之前,人类与别的动物并无二致,只能是适应环境生存。

而当我们的祖先可以快步行走,并学会大步奔跑以后,人类这个种群的能力,也向上迈步了一个台阶。

可以说,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自己人生最好的诠释,也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

在人生这条路上,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有人义无反顾地快跑,有人则犹犹豫豫地慢走。

其实,认清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便是从其走路的点滴之中察觉、了解并熟知。

1、常走路的人,身体好

走路,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运动之一,既不需要多么强悍的爆发力,也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只要是腿脚正常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走路的方法,实现锻炼身体这个最为基础的目的。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经常走路不仅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也不会对关节软骨造成损伤。

在走路的过程当中,除了能够欣赏身边的美景,感受自然的气息,还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平时锻炼身体的方式便是走路,而且晚年也依旧坚持这个习惯。

在他任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期间,从学校往返于住所,几乎不用交通工具,全靠走路。

虽然两地相距约有5公里,但他依旧不辞辛苦的坚持了下来,这也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

正如林启式所言:“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运动的身体青春常在。”

生命之所以会拥有活力,皆是因为它们保持着运动,人亦是如此,越是懒惰散漫,便越会停滞不前。

人体就像一部高精度的机器,需要时不时的运动和保养,才不至于会老化和生锈。

每天宅在家里久坐,身体的各项机能没有施展的机会,慢慢就会犹如一潭死水,失去生机。

所以,无论自己多忙,都别忘了出去走走,别让自己活得死板且僵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常走路的人,情绪稳

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今社会,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内心多少都有焦虑。

学生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成年人有养家糊口的压力,退休以后的老人也会担心病痛来袭。

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的人,情绪就会变得阴晴不定,外界稍微刺激一下,便很容易走向极端。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压力就像滔滔不绝地洪水,只是依靠内部的压制和消化,并不能解决。

这类问题从来都是堵不如疏,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去将多余的压力释放出来,才是良策。

而运动便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用的方式,将烦恼转化成汗水,也能让压力变成动力。

很多人因为烦心事而无法入眠时,也经常通过散步,来排解内心的忧虑,让自己的心情舒畅。

作家朱自清在写作《荷塘月色》时,便是因为近日有些心神不宁,所以才去河边赏花赏月。

在独有的自然景色中,他能够短暂地与现实世界划清界限,获得难得的宁静与闲适时光。

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朱自清才能触景生情,写出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供人们赏析。

《易经》有云:“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有时候,只有在悠哉悠哉的漫步中,人才能摆脱身前身后的烦恼,活得自由潇洒一些。

3、常走路的人,见识广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有很多喜欢徒步旅行的博主火了起来,很多观众也对此趋之若鹜。

他们远离家乡,只靠双脚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且在途中分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曾经只活在自己听闻与想象中的地方,真正通过这些博主映入眼帘时,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人们除了羡慕他们的自由,同时也敬佩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对其广博的见闻赞赏有加。

正如诗人北岛所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全世界。”

很多地方,听别人讲是一回事,自己亲身去经历一番,则是另一回事,体验完全不同。

那些靠着双脚走过许多地方的人,才能真正拥有阅历和经验,才能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小说里的唐僧,在救出孙悟空以后,对方本想驮着他一个筋斗去往西天,但却被他言辞拒绝。

唐僧觉得,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地步行前往,才能求取到真经,才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而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更是孤身一人,凭借自己远超常人的耐心与品性,获得了真传。

他口述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也成为后人研习历史的重要文物,并被后人歌颂传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伟大的人,不会只拘泥于家中的一隅,也会看看世界的广博。

见天地,方能见众生,见万物,方能见自己,人生的格局,全在脚下走过的路。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曾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前行。

就算自己呆坐不动,身边的人也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只会超过停滞不前的自己。

走路,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愿意去做,千山万水也不在话下。

重要的不是走多快或是走多远,而是自己能在过程之中学到些什么。

当你发现自己比过去更加优秀,那未来的道路也会更加平坦且宽阔,人生也亦会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