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流地貌①

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河流水流来自大气降水】

雨水降落到地表之后,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层,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渗透到土壤孔隙中或岩石裂隙中成为地下水,剩下的沿地表流动,通过河流,最后汇入海洋。

有时地下水流出地表,补给河流在高山高纬地区,融化的雪水也补给河流。河流中的水流是地表水流最主要的形式。

【河流水流受气候控制】

湿润气候区,河流终年保持一定流量,称为经常性流水的河流。

干旱区或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沟谷中大部分时间无水,只在雨季时才有水流,称为暂时性流水的河流。

不论是经常性流水的河流,或是暂时性流水的河流,都能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只是它们的作用方式强度不同而已。

因此,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外营力之一,河谷形态极其多样。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

【谷底】

包括河床河漫滩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谷坡麓。

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也称谷缘。

从河流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河谷宽浅,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谷形态特征

绘图 | 椰子皮

河流地貌②

河谷的发育

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形态,如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河谷结构示意图

来源 | 网络

河谷通常由谷坡谷底组成。

谷坡位于谷底两侧,其发育过程除受河流作用外,坡面岩性、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坡面流水及沟谷流水作用也有不小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谷坡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谷坡上还常发育阶地

谷底形态也因地而异,山地河流的谷底仅有河床,平原盆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

河谷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河谷发育初期

河谷发育初期V型谷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河谷发育中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谷中期示意图:出现交错山嘴

绘图 | 椰子皮

成熟阶段

河谷发育成熟阶段:河谷展宽并发生堆积

绘图 | 椰子皮

河床剖面

河床横剖面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形。

河流横剖面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河床纵剖面

河床纵剖面是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它呈一不规则的下凹曲线。

河流纵剖面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山区河床横剖面较狭窄,纵剖面较陡,浅滩和深槽彼此交替,且多跌水和瀑布,两岸常有许多山嘴突出,使河床岸线犬牙交错。

平原地区河床横剖面较宽浅,纵剖面坡度较缓,有微微起伏。

河床、河漫滩、心滩、江心洲

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是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深槽与浅滩

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

弯曲河床的平面与剖面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平原上的冲积性河床,由于某一河段水流能量集中而发生侵蚀,相邻的上下河段能量分散而发生堆积,因此深槽与浅滩必然沿河交替出现。

弯曲河床的深槽位于弯曲段,浅滩则位于过渡段,相邻深槽或浅滩的间距大约为河床宽度的5~7倍。

侵蚀性河床中深槽与浅滩的形成还受岩性与构造影响,岩石软弱或因构造作用而比较破碎时易形成深槽,反之则形成浅滩。

边滩

边滩:冲积物堆积分布在岸边。

弯曲河床与边滩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凹岸及其岸下河床在环流作用下发生侵蚀并形成深槽,岸坡亦因崩塌而后退侵蚀物被底流带到凸岸形成小边滩。边滩促进环流作用,并随河谷拓宽而不断发展成为大边滩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河漫滩形成前期示意图

(大、小边滩)

绘图 | 椰子皮

河漫滩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心滩与江心洲

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积而成的,泥沙在河底堆积逐渐形成心滩。

心滩、江心洲示意图

绘图 | 椰子皮

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便成为江心洲。

江心洲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但洪汛期可被淹没并接受悬移质泥沙沉积。入海河流的河口附近,水流受潮流阻滞也易形成心滩与江心洲。世界各大河流下游心滩与江心洲都很发育。

边滩与心滩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边滩被水流切割后可转化为心滩,心滩侧向移动并与河岸相连,则为边滩。

江心洲因其规模较大,在分汊河床消亡时与河岸或河漫滩相连接,可成为河漫滩的一部分。

喀斯特地貌

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视觉中国VCG

△中国国家地理CNG

△中国国家地理CNG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国家地理CNG

△中国国家地理CNG

冰川地貌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如果冰川

消融的速度低于积累的速度那么冰川将会向前扩展冰川逐渐加厚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超过了积累的速度那么冰川将会向起点后退冰川逐渐变薄

如果冰川消融的速度与积累的速度大致相同那么冰川尖端位置不变将会不断产生冰碛物沉积

冰川侵蚀地貌示意图

冰川侵蚀原理

U型谷的形成

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整体示意图

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整体示意图

角峰形成示意图

塔状尖峰示意图

峡湾的形成示意图,来源不明

羊背石形成原理示意图

冰川堆积地貌示意图

冰川沉积原理示意图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