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一豪宅项目开盘,512套高层住宅房源,套均售价在4000万元左右,一日售罄。事出反常,必有玄机?其实是一件平常的事,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向解读。

先看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

上海是上海,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真正地与上海的居住环境相提并论,它是中国最没有国境线的城市,如果说,还有老外,或者港台的富人选择城市,上海一定是首选。从民国时期到今天,上海都是中国最具有未来性的城市,而且很难模仿。

所以,不管房地产趴在地板上的姿态有多难看,对有钱人来说,上海的豪宅终将物有所值;它是孤立的现象,以上海来说很正常,对中国楼市来说是一个偶然。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解读,还是可以得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

如果中国的楼市再继续下跌,那就不是楼市本身的事了,地方财政,开发商、银行乃至整体经济都将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而救市的逻辑本来很简单,不需要左一个政令,右一个政令,折腾了三年了,也阻止不了下降的趋势,救市只需要一个条件:有上涨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楼市销售的天花板,是2021年的18亿平方米,这18亿平方米并不都是刚需的贡献,刚需只占了50%的销量,另50%是投资性消;当楼市失去了上涨预期,投资性消费离场,自然是销量腰斩,2023年销量仅有11亿多平方米,跌了将近40%。

现在相对于刚需的有效需求,肯定是供过于求了,局面已经形成,不让它具有金融属性,那等于将民间沉没的大资本拒之门外了,这很矛盾。这个矛盾是来自办公室精英的一刀切的思维定式,现在这个问题想通了,商品房归商品房,保障房归保障房。商品房只能完全市场化,放弃有形之手的干预,放弃所有限制,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保障房直接往建安成本上靠近,放弃巨额的土地出让金;这个观点十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

只是有形之手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了,不仅在房地产,整体经济都有这个问题,办公室精英管得越多,问题就越多。

既然供过于求已成局面,救市的正当选择就是拉动投资性消费。

一定要有金融属性,有了上涨预期,再叠加上每年3%的政策面上通胀意图,在实操中不需要刻意放大,富人自己也会在十年以上周期的通胀叠加中,重新评估一线城市的资产价值;那就让价格的子弹飞吧,商品房归商品房,保障房归保障房,房地产物金融属性与房住不炒的政策方向,可以和解了。

上海豪宅在冷调的背景下,揭示了投资性消费的中期思维,只要房子好,不用考虑当下是不是价格完全见底了;如此寒冷的气象下,都能大卖,难道不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救市不从有钱人的口袋里掏钱,盯着穷人的口袋又能改变什么?

政策的组合:实现年度3%的弱通胀的中期叠加;不分国企与民企,支持房地产的流动性,拉长销售的时间窗口;对跌幅超过30%的优质房产政府出手收购;商品房打开所有限制,房住不炒这事交给保障房了。

所有的动作都指向一个目标,重建楼市上涨的预期。

救市的底层逻辑,是让投资性消费的大资金入场,守住年度销售10-12平方米的大底。

各位,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最大的短板是内需不足:最快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