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养老金制度的讨论日益激烈,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便是“延迟领取养老金”。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近日提出了一个引发热议的建议:男性退休年龄推迟到七十五岁,女性退休年龄推迟到七十岁,以此缓解养老压力。这一建议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杨教授作为研究社保的专家,对当前我国养老形势的严峻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出生率的下降,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1963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规模急剧增加。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杨教授提出了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建议,试图通过拉长缴费期、缩短领取期的方式来缓解养老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以来,总共有三波婴儿潮。

第一波是1949-1957年,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家鼓励生育,大量人口出生。

第二波是1962-1971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口号是人多力量大,加上医疗水平也有较大提升,所以人口一鼓励就上去了。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

第三波是1986-1990年,此时政策已经不鼓励多生孩子,但第二波婴儿潮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所以有了个自然的延续,学名叫次生潮

杨教授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她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在1963年婴儿潮之后,大量人口进入退休年龄,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据预测,到2029年,养老金可能会出现缺口,而到2035年,现有的养老金累计结余也将基本耗尽。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杨教授认为,推迟领取养老金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一建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担心,推迟领取养老金意味着在退休后的前15年里,老年人将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可能会陷入困境。对此,杨教授建议老年人可以通过打工、从事兼职等方式来填补这一时期的收入空缺。然而,这样的建议似乎忽略了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

此外,也有人质疑杨教授的建议是否过于缺乏人文关怀。在他们看来,将老年人视为“耗材”,只关注如何解决财政压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福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认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而不仅仅是推迟领取时间。

当然,杨教授的建议也有其合理之处。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推迟领取养老金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压力,为未来的养老金支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当然让,这一政策只是杨教授的一家之言,不太可能成为实际政策。然而,这也提醒我们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提前考虑养老问题。

总之,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建议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老年人视为养老制度的负担,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