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报复性地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后,美方正挥舞着其手中的“制裁大棒”,计划着对伊朗发动新一轮的制裁行动。

冲突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地时间2024年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使馆领事处遭到以色列空袭,这次袭击导致7名伊朗军事人员和6名叙利亚人死亡。

伊以冲突是否再升级??央广网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3日晚,数十架无人机从伊朗飞往以色列。当地时间2024年4月14日凌晨,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表声明,宣布向以色列目标发射了数十枚导弹和无人机。

伊朗向以色列发射数十架自杀式无人机.央视新闻

路透社当地时间4月16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当天警告说,因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前所未有的袭击,美国打算在未来几天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这些行动可能会寻求打击伊朗的石油出口能力。美国财政部官员还称,为此,美方将寻求中国、七国集团(G7)合作伙伴和其他主要全球供应商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4月16日,耶伦举行新闻发布会

——图自CNBC

为什么要采取制裁?被制裁对象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制裁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制裁能否成功取决于什么?这些问题都能在《经济制裁》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经济制裁: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

[美]尼古拉斯·穆德 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经济制裁

经济制裁这一政策诞生于战争之中,最初的目的是维护国际和平。经济制裁是一种威慑,通过描绘经济制裁带来的恐怖景象,利用被封锁的恐惧维持和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将协约国对同盟国实施的封锁称“经济武器”。早期,只有当发生入侵、边境小规模冲突以及有争议的自卫与侵略行为时,才会使用经济武器对双方实施干预。

到冷战时期,遏制共产主义革命、颠覆一国政权才成为制裁的首要目标及实施制裁的核心理由。制裁还能用来捍卫人权、反对独裁。实践证明,制裁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为新的意识形态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袭、毒气与经济封锁这三个旨在打击平民的武器中,经济封锁是最致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欧有30万-40万人死于因经济封锁而导致的饥饿与疾病,而在受英法封锁的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部分,约有50万人因此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经济武器导致了数十万平民伤亡,是20世纪平民伤亡的主要原因。

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制裁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代制裁的运作机制与打击目标都与战间期的制裁并无二致:货物贸易、货币流通、外汇储备、能源供应、战略基础设施以及航运都是经济武器的打击对象。

如今实施制裁的主体可能是一国政府,但制裁发挥作用主要还是依赖私营企业。这一时期最大的封锁机构并非政府部门,而是跨国公司与银行的合规部门。因此,制裁的效果并非政府部门的决策而直接导致的,结合如今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紧密,制裁能带来远超出其预期目标的深远影响。如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尖端技术方面的出口管制很可能会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走向。

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或技术优势本身并不意味着制裁一定会取得成功。贸易依存度也不能保证制裁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当贸易转移可行,而执行制裁又十分困难的时候。事实上,每一次制裁所要面对的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经济-社会综合体,它只能在给定的全球物质与战略条件下发挥作用。

这种交锋的结果是无法确切预知的。

制裁的出现使国际政治领域的可用工具增多,但同时也造成了先前所无法设想的后果。制裁就像是外交政策中的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每场危机的锁,但这把

钥匙

并没有打开任何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之时,我们更应当认识到经济制裁的局限,进而寻找新的工具来追求和平与进步。

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经济制裁》这本书清晰地展开了一部历史画卷,告诉我们,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它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创造历史,它不仅改变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而且悄悄让自由与强制之间的边界模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

——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经济学人》主编吉迪恩·拉赫曼、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魏南枝、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孔元联袂推荐。

技术经济分社 策划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供稿:营销部

排版:赵雨萌

审核: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