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人皆知需要读国学著作,却总不爱读。不爱读原由甚多,以读不懂为最。国学但凡能像通俗小说那样容易理解,读国学者增之三四成。

在众多国学著作中,又以《道德经》为代表,晦涩艰深,5000字的体量,写尽了世界自然和人文之道之得,不难懂那是假的。

难懂有两层含义,一为可以读懂,二为不易读懂。既然如此,那就好办,总不至于如天书,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就以《道德经》只言片语为例,来聊聊我的想法。希望可以助你理解此书。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网上解释都没有说得很清楚,我简单理解了下,你且一听。

网上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说此话是老子对于“有无”的辩证关系阐述,什么有无相生,相辅相成,然后就说一些实体的可以带来便利,那些没有实体的、空隙等是可以带来用处的。

这么解释不能说错,只是依然不能理解,你也可以自己再查下,看看能否明白这句话。

那应该如何解释,才能更明白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要理解这句话,甚至于理解整本《道德经》,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要明白古人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字的意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字意,有时候有些出入。

比如蛛丝马迹,这个马并不是骏马,而是灶马,是一种类似于蟋蟀的昆虫,背是弓着的。

再比如一生一世,这个世并不是一辈子,而是三十年。

好,那我们说这个“用”字,人们在讨论有用无用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利”,而不是用。也就是说学习某样知识,能不能带来利益好处,而不是说学到知识这件事本身,这个本身才是真“用”。

“利”是“用”之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说句题外话,现代词汇里有些就是把两个意思相近的古语放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意思。

比如利用,小张说:“李总,你在利用我”,这句就是说,用小张谋利,“利用”重在利,而不是用。小张如果是古人,他会说:“东家,汝以我利之”。

再比如“道德”,道是自然之道。德是从自然之道得到的智慧,通常理解为“得到”,这个“德”是顺乎自然法则,所以引申出来今天人们所说的道德。

回归正传,用是使用,不含利;利是目的,利益,先用而后利。

第二,要了解古文的基本语言结构。

这点还是比较简单,我们通过初高中古文学习,基本可以做到熟悉。比如倒装、被动、疑问等句式,都是学过的。

咱们所举例的这句话,“有之以为利”就是倒装句,这句话正常语序是:以有为利。同理,后半句就是:以无为用。“之”就是虚词,起个调控节奏的作用。

第三,关键字词的精准理解。

前面我们也说了,古文里的字词意思,可能就和当今理解的意思,有一些区别,但凡遇到这种,就会给理解古文造成困扰,这是观念的问题,不是简单知识问题了。

咱们还是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里,有无是什么?“有”就是客观的,具体的,实体的,可感知的。具体实体都好理解,可感知的这点,我们举例说下。比如空气,看不到,不能说没有;比如声音,看不到,也不能说没有。

“无”就是没有,在这个语境,理解为没有,不好弄明白,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美学上的留白,放空,也就是故意制造的空间,以空间换意义,或者以空间换用处。

知道了上面三个关键点,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用那些实际存在的,产生益处,用那些空间产生用处。

《道德经》里举了例子,杯子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房子能有用,是因为中间是空的;窗户之所以有用,也是因为可以透过阳光。这些都是因为“无”才有用。

以上就是我的简单理解,虽然只是以其中一句话作为例子,但我想这样解读,弄懂三个关键点,是有助于理解《道德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