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还没开幕,但2024年的北京车展,距离4年前疫情时代的上一届时,车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犹记当年新款宝马5系参数图片)和奔驰E级相爱相杀,油车还占据着绝对C位,新势力靠着观众对智能电车的新鲜感,也能跻身一席席位。更多的自主品牌还在转型新能源的步伐中犹豫不决,当时的比亚迪也并没有借着政策的优势,凭借P1+P3插混架构一飞冲天。那个时候的车市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虽然不乏暗流涌动,但总体还是在一片和谐中,井然有序竞争。

而当下的车市,新能源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把车卖出去,车企们已经从宫斗剧,降级到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互喷口水的场景。CEO对骂,打不过就叫家长,明里暗里互泼脏水,动不动语出惊人,说出一些让行业略感突兀的话。戏确实有点过了,但可以理解的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这些都是被卖车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北京车展还没有正式开幕,但可预见的景象是,车展上的新车发布,将继续以价格战为主旋律。消费者喜闻乐见了,这几年车越来越便宜,但这里我想说的是,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实现降本的车企,只是行业尖尖的少数。

讲个小故事,今年初,楼下的快餐店开启了为时一个月的买一送一的活动。吃饭的人是变多了,但每次排老半天队,不是配料缺了,就是一些口味没了,体验上相比原价肯定是“偷工减料”了不少,但考虑到性价比,还是划算不少,所以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抱怨。

这是典型的消费降级趋势的场景。“降价”同时“减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应对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餐饮业如此,汽车行业更是如此。应对价格战,多数车企选择的是用缩水进行应对,包括明面的,也包括背面的。换言之,你花更少的钱买到的车,它可能真的就只值那个价。

车企降价减配的玩法也是五花八门。明面上的一个新趋势是,推出低价低配版新款车型。

例如小鹏G6 PLUS版本,限时价格降到17.99万元,但付出的代价是音响系统砍掉了10个扬声器,主驾驶腰部支撑,以及前排座椅通风。

秦PLUS荣耀版DM-i 55km领先型,指导价7.89万元 ,作为今年新推出的入门级车型,配置与中配版本就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阉割了后视镜电动折叠以及车载KTV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理想发布的L9低配版本,售价42.98万,比45.98万元的L9 MAX版本便宜了三万。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低配版取消了激光雷达,以及高算力的英伟达芯片,转而搭载1颗地平线征程5,算力128TOPS。虽然两个版本相差三万块,减低点配置是情理之中,但这年头一辆40万的智能新能源车没有激光雷达,是不是转念一想觉得哪里不对劲?

管中窥豹,当车企们明面上都在绞尽脑汁的降价减配,可以想象背地里市场竞争之艰难可能几倍之前者。

还是拿理想汽车举例,在前期的宣传中,理想可是一直声称是“宁王”的好朋友,但不少买到2024款L系列的车主查实却发现,大部分人提到的车用的都是欣旺达的电池。理想对此的答复是只有顶配的Ultra版会采用宁德时代电池,,其余版本皆为欣旺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理想说的是混装,但大多数都是欣旺达电池,毕竟买顶配的是极少数。这里面我觉得不排除有消费者自己对信息抓取认知的问题,但也不能规避官方在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同步问题。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情的得利者是理想,节约了成本。

另外,理想还被曝出40多万的L9,还在用蜂巢能源的12000rpm的低转速电机,而目前行业主流基本已搭载16000rpm最高转速的电机。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基本上只有10万级别的车还在用跟理想类似的电机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我可以理解买理想汽车的用户,可能多数并不在乎机械素质。但如果明明用的是铸铁,却把表面涂成了铝合金的样子,CEO还要强辩“没人规定铸铁必须用黑漆涂层”,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反应这家企业的造车逻辑的,就是只要看得见的地方,哪怕材料不高级 ,也要伪装成高端的感觉,看不见的地方,那操作空间可就更多了。

这两年中国车市真的很有意思:虽竞争惨烈,但新能源销量一路飘红。根据乘联会最新公布的一期数据显示,2024年3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82万辆,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84%,这放眼整个汽车史都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可怕增速。

但销量仰头向上的同时,新能源车企却是亏损的重灾区。也就是说,新能源车卖的越好,行业的亏损面越大。去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不到5%,低于整个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而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单车利润,同比更是直接暴跌超过三成。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揭掉了新能源车“假性繁荣”的遮羞布。

一些传统车企还有生产制造稳定的油车兜底,总销量上升的情况下一般都有盈余。但那些即便喊着月销破万辆的新造车品牌,目前看,除了特别会偷成本的理想汽车外,其它全员都处于亏损之中。当前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再是热钱满天飞的香饽饽,无法开源融到新钱,那么一边硬着头皮降价,一边挑三拣四的“减配”,俨然成了车企们节流的具体落地操作。

价格战打越猛烈,减配只能越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