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发现的《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不是真品,语言太现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是彻头彻尾的假货!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铭文:

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这和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书信是一回事,都是由不太会写文言文的近现代人伪造的。

记游类的文章,一般都会先写时间,然后才是人物和事件。比如《兰亭集序》,开篇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比如《岳阳楼记》,开篇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比如苏轼《赤壁赋》,开篇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的正确开头应该是“建安六年春”。还有,诸葛亮比徐庶年轻,怎么能说“携”呢?同辈应该是“与”。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写道:“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不会说“日携其徒上高山”,“携”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采用。比如《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九》中写道:“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又比如《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九》写道:“全怿兄子辉、仪在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来奔。”

“乃龙凤之地”,一般也不会这样写,而是“龙凤之地也”,或者“乃龙凤之地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留侯,仰其像不威”,这是对张良的不尊重。“威”,本意是姑,也就是婆婆的意思,引申为“有威可畏”。诸葛亮参拜张良雕塑,怎么会说出“仰其像不威”这种不体面的话来呢?我查了很多古籍,都没有发现“不威”这个词。很显然,这是一个想当然生造出来的词。

“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这明显就是近现代文言文的写法,诸葛亮时代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粗陋的语言。比如《出师表》中写道:“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又比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以计日而待也”。再比如,“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都是诸葛亮的语言,跟《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此外,“效之”也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词语,我在各典籍中均未查到类似的写法。

2006年2月13日,村民在河南平顶山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发现一通红石碑。该碑高106厘米,宽60厘米,厚19厘米,用的是隶书的写法。这就是《诸葛亮留侯祠铭碑 》,被当地奉为至宝。

搞一个伪作不难,难的是骗过精通文言文、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的人。就像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那封家书,估计90%以上的中文系、历史系本科毕业生都无法辨别真假。但是,总有行家可以看出来。

没办法。现在的学生真正懂文言文的太少了,懂历代文言文流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也给了景区文物造假、文化造假的机会。因为大家的专业水平都不高,造假的门槛也低。即便有行家知道真实情况,人家也未必会说出来。

比如三门峡自称玉皇大帝故里,很明显就是不合适的。可以说是玉皇大帝文化故里,却不能直接说玉皇大帝故里。少了两个字,意思全然不同。

还有“萧峰跳崖处”,居然也有人挂了牌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天龙八部》拍摄萧峰跳崖的地方。如果是,应该写“萧峰跳崖拍摄处”。而且,萧峰也没有跳崖,而是阿紫抱着他的遗体跳下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河南周口有盘古墓。盘古是谁?盘古生于什么时候?死于什么时候?如果连这都搞不清楚,就敢打出“盘古墓”的牌子,不是给全国看笑话吗?

对待历史问题,还是严谨一点比较好。

(2024年4月21日晚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