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这样出手,社保贵族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按照我们国家养老金改革的时间表,今年 10 月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会结束 10 年的过渡期,实现最终并轨。什么意思呢?

原本我们的养老金结构几乎是根据职业就能把退休老人分成三六九等的。
最高一等的是公务员,计算方法交的少,领得多,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有百分之七八十,退休前月薪 1 万,退休之后每月有 8000。
第二等的是国企,规规矩矩的缴费,大部分还附带一份企业年金,加在一起也是不错的。

第三等是普通职工,有的多交,有的少交,导致领取也不一样。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少交的更多。
按照职工养老金计算公式,平均养老金替代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月薪过万的白领,退休金可能只有小几千,生活质量要大打折扣了。

最后一档就是居民养老基础标准,根据不同省经济情况不同会有差异,但是全国最高的上海也就刚刚破千,最末尾的几个省才刚刚破百。相比最后一档的养老困难户,第一档就堪称是养老贵族了,或者用今年的流行话叫养老婆罗门,这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了。

去年某地的社保公布退休金发放情况,就真实展现了这种等级的差异。如果父母劝你考公,一定有一条理由是能让你体面的养老。这种明显的高福利在养老金亏空下就显得格外难受了。各界反对的声音也很大,于是就出台了养老金并轨。至少在计算方式上要和广大的普通人用同一个公式吧?

这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计划经济时代,不管公务员还是工厂工人都是给政府打工,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体制内人员。这个时候我们沿用苏联老大哥的做法。国家承包了你的吃喝拉撒,退休金也直接解决,待遇只跟工龄工资有关,一分钱不用交,就能拿 80%~90%的养老金。这种养老金模式就是最开始的一条轨道。

不过后来市场经济发展,国企被放出去自谋生路,大量私企出现。这个时候第二条养老轨道就出来了,也就是更多人熟知的社保体系。每个月从工资里面。扣 8%,累积到个人账户,单位再给你交 16%左右算统筹账户,等到退休,按照统筹加个人的公式按月发给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是个非体制内的普通人,月平均工资正好等于当地平均工资,就是缴费工资基数是 100%,那你的系数就是 1。连续缴费 30 年,百分数就是 30%。如果退休当年全社会平均工资是 1 万块,那你能拿到的基础养老金就是 1 万乘以 1,再乘以 30%,也就是 3000 块钱。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公式计算个人账户,两个加一起就是你的退休金。算下来交满 30 年,社保的替代率是在 50%左右,这是后来的第二条轨道。

很明显这种做法并不合理。都是建设祖国的螺丝钉,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而且养老贵族的问题早就有前车之鉴了。法国统计发现,他们给公职支付的各项退休养老福利加在一起和他们在职的时候几乎一样多,养老金支出在一些部门甚至能占到支出成本的 1/3。所以前两年马克龙明知道本国有大罢工的传统,也明知道前几任提出了延迟退休的家长很快就凉凉了。也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去推动各项措施。

因为再不改,凉的就不是流水的家长,而是铁打的螺丝钉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压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差不多在 80 年代,因为改开的激励,加上当时相对来说编制工资低,出现过一次公务员下海潮。当时为了鼓励下海,做了一个错事,叫停薪留职。就是不发钱让你去出去闯闯,在外面混不行的话再回来,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想干呢?

当时最多的时候,全国有超过 1000 万人参与停薪留职,大部分后来都没回去。王健林、钟睒睒这些第一批富豪,很多都是在这个时候从编制里面出来的。这政策一直到 1999 年才取消。第二次在编人员减少是 2010 年之后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带领经济飞升,打工人动不动就爆出百万年薪,再看一看自己几十年的磨磨蹭蹭的工资,这谁受得了啊?很多人没有忍住也就离开了。

当然,剩下的铁饭碗对养老金依然形成压力,所以国家要求机关和企业分裂出两条轨道。开始并轨,就是让公务员向企业看齐,合并到第二条轨道,不仅要自己交钱,也要按统一的规定拿钱,中间给了十年的过渡期,把工作人员分成三类,老人、新人和中人。老人是从改革之前,也就是 2014 年 10 月份之前退休的人,这一批人沿用旧轨道不变。新人是指 2014 年 10 月之后才开始工作的人,他们完全按照新办法发放养老金。2014 年之前参加工作,2014 年之后退休的人被叫做中人。这批人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干了一半,说要改制,心里难免有怨气。

关键他们是目前上班的主力,必须得有个交代,所以做了一个叫保底限高的方法,社保从不交变成一定要交,相对应会保障他们的退休待遇不低于并轨之前。可能有人看结果觉得社保还是要负担他们的养老成本,但是现实一点说,他们的工资相对不错,编制内的社保又是足额缴纳的。这是很大的一笔进项,那他们现在交钱实际上是能缓解燃眉之急。也就是 60 年代的婴儿潮对应到现在的 10 年退休潮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觉得现收现付制这件事情很愚蠢。我现在帮别人养爸妈,以后大家都不生了,没人养我。其实大家都没想明白一件事,养老金本质上还是国家在兜底。其实想一个问题就行了,假设现在社保基金池子没钱了,国家会停止给老人发放养老金吗?

肯定不会啊,对不对?只要未来还有走下去的希望,国家东拼西凑也会把钱发下去,因为人才是第一要素。后半生有保证,大家才会奉献前半生,养老金就是底线之一。所以社保这件事一定是要全面发力的。比如说公司降本增效,被毕业的不是哪一两个部门,除开能效最低的,各个部门都要精简人员,养老金也是一样。除了给贵族们掐尖,延迟退休之类的措施不会少。之前说的县城婆罗门,就是二三线和以下城市靠拨款和工程项目活得无比滋润的那批人,这种大概率也要凉。现在大家的钱都不够用,哪还有水放给他们呢?

经济恢复缓慢,需要依赖大锅饭的支出,收缩会是一个大趋势,所以大家担心自己的养老金,在我看来,摆在第一位的一定是经济。

最近我写了很多宏观内容非要总结只能说。没有期待的赶英,超美那么好,但是也不至于失落 30 年那么差。很多事情暂时还没有定论,但可以看见我们还有新计划,还有产业底气,接下来就是静观其变,期待一个好消息。

第二点,很多人关注的是还要不要买社保?我的建议是无论如何最好能领一份社保,哪怕是 15 年最低工资也行,职工社保最低也能领个几百块一个月。极端一点想,因为我们严控食品通胀,这些钱至少能保证你吃饱饭,其他的可以基于生存再考虑。有人说超一线城市买房就等于赌国运,其实买社保它也是赌,赌的是不完蛋就行。

第三点就是自己的养老怎么办,这一块大家五花八门的计划有很多,有人说想在老家买个店铺,老了之后做生意或者收租。有人说投资理财,也有人还是喜欢月领养老金的模式,选择了补充性质的商保。我有位女性的朋友就很典型,她算了一下,自己退休大概能拿个 3000 的社保,但她现在月薪是 18000,生活消费比较自由,就再多领 5000,至少凑够 8000 一个月吧?按照现在的商保合同利益演示,大概每年存个 10 万,从 30 岁存到 35 岁就可以做到。在 60 岁以后,保险公司每个月给她5600 多。

每个办法都是有舍有得,自己存钱的好处就是有急事的时候方便活取活用,问题在于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毅力能存下去,而不是忍不住花掉呢?如果打算是买店铺,是否有真的经营得当,如果是小城市,又会不会因为人口问题租金下降呢?商业养老金就是安全稳定,能拿多少,签合同的时候都说好了,利率相比国债、大额存单之类的固收也高了一些,能比较好的满足养老的需求。

区别是这笔钱流动性会很差,从开始存到退休领取,最好是不要动它,不然利率都会打折扣,每个人都有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但重要的是计划的就要去做,想自己存钱活用的就一定要坚持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