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近来,“外资撤华论”、“中国不可投资论”一时甚嚣尘上,结合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等数据波动,部分外资对中国市场一时呈现观望姿态。但与此同时,跨国公司高管也在密集访华,并且频频出现在各种论坛会议,希望在中国市场捕捉新的商机。‍‍‍‍‍‍‍

在接受“IPP专访”栏目专访时,郑永年教授表示,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在一些领域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决策。同时,他指出,中国正在布局探索新质生产力和开辟新的产业领域。数字经济、新能源等的蓬勃发展,将带来更多产业细分赛道,这既是外资流动的方向,也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IPP专访|郑永年:开辟新经济领域,为民资外资提供更广阔空间

【视频】IPP专访郑永年: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开辟更广阔的产业空间

近两年我们可以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展现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姿态,比如开启单方免签、放宽很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等等。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资,似乎仍然是以“观望”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为主。这一点您怎么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郑永年: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在对外开放早期,中国到处都是投资和赚钱的空间, 海外华人最早响应,将资本和技术带入中国。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加快中国开放步伐,更多外资,尤其是西方资本流入中国。

我们从珠三角地区就可以观察到,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不仅吸引了民资,也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至1990年间,珠三角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显著增长。图为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图源:新华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要的比较优势是充裕的劳动力、较低的土地成本以及相对宽松的环保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在上升,同时也越来越强调绿色发展,环保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所以,一方面我们在政策上对外资越来越开放,但在质量方面对引进和利用外资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外资也是有选择的,比如对环保不友好的外资,我们是不欢迎的。

自2017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许多领域减少外资准入限制

此外,一些外资觉得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不划算,选择将投资转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的国家,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这对于中国本土资本而言也是一样的,这是资本跨境的正常流动。

除此之外,外资呈现“观望态度”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早期,外资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主要是由于我们本土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现在,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外资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一些外资评估后认为,自己在中国市场上已不具备过去那样的竞争优势,所以转向其它国家。

探究外资“犹豫不决”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我认为是因为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已经达到顶点,现在必须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也因此,我们要经历经济结构转型,这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但就我接触到的一些外资来看,他们实际上对中国的经济转型非常感兴趣,都在询问有哪些新的热点和机会。比如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和深圳,最近就从在大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低空经济可能在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发展了,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

深圳活跃着15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企业,涵盖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商业应用等环节 图源:新华社‍‍‍‍‍

现在无论对民资还是外资来说,传统经济领域的投资空间已经接近饱和了。因此,我们接下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时,需要思考如何开辟新的经济和产业领域。

在比较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时,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产业体系是齐全的,但实际上美国的产业类型更加多样化。就比如低空经济上,美国就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此外还有很多其它领域,我们都需要考虑如何追赶和独立发展,比如金融产业下面的很多细分领域。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个新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

我认为,伴随新质生产力等的提出,我们在“十五五”发展阶段会更加关注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比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新兴领域出现,产业和行业也将随之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这将为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提供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遇。

这一趋势不仅契合全球资本流动和发展的大方向,也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战略需求。

(以上文字根据郑永年教授的访谈实录进行整理,略有删减)

采访|刘深

整理|周浩锴

IPP专访|郑永年:要了解中国经济前景 不能光看“媒体中国”

郑永年:乱世的未来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