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益关系,还是价值关系?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张维迎教授谈这个话题有一个背景,即:我们无可争议地遭遇到了一个不友好的国际环境,连巴铁也不那么铁了。

如果大国关系中,仅仅是利益关系,那么,进退得失都是商业利益上的权衡,这好办,无非是共赢,你进我退,有商人的机智就行了;如果是价值关系,那么,当双方的价值观无法契合时,冲突就是不可调和的。有意思的是,张教授对问题的展开,很快从现实的大冲撞又一如既往地回到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他谈起了对和平的理解。

西方世界认为,贸易、民主和国际组织是世界和平的三大基石。

这三大和平基石,从中国的视角看,都不那么牢靠。

  先说贸易

借巴斯夏之言:在商品越过国界的地方,军队便不会越过国界;商品不能越过的边界,军队便会代而行之。

美利坚正在去中国化,说是不主张脱钩,实际上,从特郎普执政时已经在鼓励企业撤出中国;最近美日政府都做出了承诺,企业撤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由政府赔付,这是一种非常坚决的姿态,肯定不仅仅是利益冲突,是价值冲突;可以说是一种预判,是对将要发生的地区性冲突的一个必不可少经济准备。

所以,它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阴云。

贸易上的脱钩,不全为经济利益战。

不独美利坚,国际性贸易组织,如CP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展协定”也将中国拒之门外,这说明,价值冲突不完全是与西方强国的冲突,也是更大范围的冲突,是体制性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坚持自己,又要打开大门,如何才能够做得更好?

在国际安全关系中,贸易基石并不那么牢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民主

民主指的是政体,也可以说是多元化的选举模式的政体。

二战以后,中国的政体被定义为和平的威胁,中国的体制性越强,冲突也越强,虽然中国是非常爱好和平的国家。

付莹女士说的对,不是中国不了解世界,而是中国没有让世界了解中国。

体制性的冲突,可以说是超越商业利益之上的最严厉的价值冲突,也是不友好的国际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把这种体制性的冲突解读为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谈判就成了鸡与鸭的对白。

中美贸易谈判初期,我们愿意双赢,认为美利坚不会干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甚至认为那样做,一定是美利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结果,一切都被付莹女士提前言中了:

中美之间的大国冲突中,美利坚两党将完全一致,并且得到民间的广泛支持;中美冲突一旦形成,将不可修复;且会影响漫长的一个世纪。

这个和平基石现在不是在强化,而是在弱化。

 最后是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风向代表着国际政治的风向,俄乌冲突可以看成一个样板。

俄罗斯是什么情况,遭遇到了什么,我们未来在冲突中也将初无二致。实际上,这种全球性的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已经影响到中国对经济模式的选择。中国在经济上提出双循环,实是一种战时经济与和平经济的双轨制,内循环并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只是一种国有经济控盘的选择,以保证在非常时期的自足自给。

内循环与外循环其实分不开,内循环由国家资本控盘,是一种非市场化行为,这种非市场化行为恰好是外循环的主要障碍,说到底,还是价值冲突。

既然中美关系已成死结,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内千千万万个外贸企业的订单,我当然真心希望能从CPTPP打开缺口,让“中国模式”成为一种蓝海模式,因为,不能融入世界,中国的未来将步履艰难。中国过剩的产能,以现在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消化不了的,必须打开国际市场,让外贸这只后备箱化解掉中国强大的产能,中国经济才能复苏,这也是中国真正强大起来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否则,经济将进入一个漫长的弱复苏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