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01年的夏天,我退伍,回到了故乡那个熟悉的小镇。那里的经济还算不上发达,大部分人还是依靠着传统农活过活。

我家就住在小镇的一角,一片普通的农田旁,父母每天还在地里辛勤劳作。

“回来了就好,不管怎样,家总是最温暖的地方。”父亲总是这么说。

他们对我没有什么大的期待,只希望我能找个稳定的工作。

但是,找工作谈何容易,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除了我在部队里磨练出来的炊事技能。

那时我想,既然找不到工作,何不开一家自己的小餐馆呢?毕竟,我在部队的时候,做的川菜能让南来北往的战友们赞不绝口。

想到这里,我就动手开始准备。借了些钱,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在镇上租了一间小店面,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餐馆之路。

开业的第一天,我早早地来到店里,准备着第一锅汤。店面虽小,但干净整洁,每个细节我都亲自打理。

我希望这不仅是一家餐馆,更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地方,让每一个吃过我手艺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餐馆开张的头几个月,可真是让人着急。那时候,每天清晨,我都会早早地起床,推开厨房的窗户,让一缕晨光照进来。

店里还挂着我亲手写的“开业大吉”的红纸条,但客人寥寥无几,有时候连午饭高峰时段都冷清得让人心惊。

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街上行人稀少,更别提有客人进店了。

那时,我正站在门口,看着雨水一滴滴打在街面上,心里不由得有些焦虑:“这样下去,餐馆怎么能撑得住?”我自言自语。

街对面的张大娘看见了,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张啊,别急,慢慢来,乡亲们都还没尝过你的手艺呢,时间会解决一切的。”

我也只能笑笑,继续回到厨房。尽管有些沮丧,我还是决定做每一道菜都要尽力做到最好,哪怕是给过路的老乡做个尝鲜的机会。

每当有人愿意尝试我的川菜,我总是热情地介绍每道菜的特色,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我的用心。

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做些小改变,比如调整开店的时间,优化菜单中的部分菜品,甚至在周末推出一些特价菜,吸引周围的村民和小镇上的游客。

每做出一点改变,我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顾客的反应,一边做菜一边祈祷这能带来转机。

进展缓慢,我能感觉到,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人欣赏我的努力。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在餐馆的门口,望着渐渐亮起的街灯,对自己说:“明天,一定会更好。”

那天是周末,我正忙着在厨房里准备午餐。天气不错,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洒在了锅台上。

我记得那天特别的是,我刚刚推出了一道新的特色菜——麻辣豆腐,心里还在想,不知道客人会不会喜欢。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一群客人走了进来。我从厨房的小窗户往外一瞥,看见几位女士坐下来,她们的气质与众不同,显得格外亲切和熟悉。我抹了抹手,决定亲自出去迎接。

“欢迎光临,看看菜单,推荐您们试试今天的新菜。”我边说边递过去菜单,我的目光不自觉地停留在了一位短发女士身上,她有种说不出的熟悉感。

她笑着点了点头,随后挑了几道菜。我回到厨房,开始忙碌起来。

不一会儿,菜陆续做好,送到了她们的桌上。

餐后,她们的谈话声渐渐传到了厨房,我隐约听到了“部队”和“退伍”这样的词汇。

我的心一动,便走出去,试探性地问道:“听起来,您们好像也是从军队退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发女士看了我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是的,我们都是退伍的,你怎么知道的?”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爽朗。

“我也是退伍不久,以前在部队当炊事兵。”我笑着回答。

气氛突然变得热络起来,仿佛军营里的战友重逢。

她们听了,更加热情了,开始询问我部队的种种,聊起了她们当话务兵的日子。

餐桌旁的笑声和谈话声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和不舍的情感。她们中的短发女士,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坚毅和温柔的交织。

她们临走时,那位短发女士留下了她的名片。

“有时间再来坐坐,尝尝你的手艺。”她说,声音里带着一种特别的期待。

我目送她们离开,心里暖洋洋的。那天,她们的到来,给了我一种特别的力量,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战友情谊的军营时光。

从那天起,短发女士,她叫李红,开始经常光顾我的餐馆。每次她来,总能给这个平常的小店带来几分特别的气氛。

她经常坐在靠窗的位置,点一些她上次喜欢的菜,还经常尝试一些新的菜式。

“你的手艺真的很棒,每次来都有新惊喜。”李红一边品尝着菜,一边赞不绝口。我听了之后总是笑着回应,心里却不自觉地涌起一股暖流。

我开始为她推荐一些我特别下功夫的菜,比如用我学到的川菜技艺改良的本地菜品。

有一次,她提前打电话说要带几个朋友来吃饭,让我帮忙准备一桌好菜。

那天我格外用心,提前准备了食材,精心调配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