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朝鲜抗美援朝战事正酣,彭德怀大将为战况发电,特予一封特旨电文,指陈:「志愿军行战场,军衔未分,极为不便,尤与朝鲜人民军协同行动,同仇敌忾,却因无军衔,致影响协同之成,实乃深感困扰,军衔评定,急需刻不容缓。」

其次年,毛主席宣断,决定全军实行军衔制。一九五五年,伊始大授衔时,将领们有所感应,军衔之分,或使人升降,有情有义。然多数将领因军衔居位,或不测高低,心生抱怨,谏而不逊者可见多矣。然则,解放军精神可嘉,素有无私之志,亦有将领欣然放弃者。

陈毅元帅者,居志愿军第一位,惠临军中,自愿让出元帅衔,付与他人。而粟裕亦为高将,素有慎言,对此有所答复,虽官阶未升,仍怀谦逊之心,愿者加将,令人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抗战时党军衔初成。

我党,在忧国抗日之年,实有一部分将领,已现军衔之状。时届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共三十有一将领,为国民政府所授军官衔。其中,朱德、刘伯承、贺龙,获授陆军中将之加衔,周恩来、叶剑英,实获中将之荣衔,至于徐海东,则于一九五五年,承国共之颁,榮登大将之衔。惟抗战之时,尊者领袖,甫臻政权,久卫国门,或不着国军军服,而穿我军朴实无军衔标志之军装。

抗日之战既告胜利,毛主席曾授临时之衔,以表尊崇。举其例,彭真、陈云,被授中将,而许光达之衔,即为少将。此属党军衔之初见。

实际上,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已洞察军衔之关键,于指挥战斗、规范军纪、激发士气之层面,有所觉识。惟战事残酷,我党难得闲暇,难以着手实行军衔制。

抗美援朝之战爆,毛主席无奈再度推迟军衔评定,战局休,方可许之。战役穷,又迎战败,战事竟长达三年之久,毛主席始得有暇推动军衔制实施,定于一九五五年行之。

二、陈毅让帅。

毛主席与党中央诸领袖经卓尔不倦讨论,定下新中国军衔,依仿苏联模式,六等二十级之制。毛主席又汇众智意,融合我国国情,对军衔制度稍作修订。

初初,党内诸友建言,欲新中国设大元帅军衔,以封毛主席为大元帅。主席毅然回绝,无丝毫犹豫之意。

为维护公平公正,党中央特设“军衔评定小组”,据将领自土地革命时始,至今战绩,严格评定军衔,除战功外,业绩、操守、职位、年龄,皆为评衡之标。

军衔评定出炉后,多名将领皆出声不满,以为功高位显,军衔未及其分。然,党中央高层领袖,毫不争议,乃乐意将衔荣畀他人。

时届一九五五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怀着公允无私、一心为党之情,寻见战友陈毅。

刘少奇开门见山:“陈毅同志,我有所思,粟裕战功之巨,中外罕有,我向中央提议,封授元帅军衔,不知阁下肯否将已得之元帅军衔,让给粟裕呢?”

陈毅闻之,笑颜满面,悠然答曰:“无妨,粟裕者果功莫大,党军皆服,愿封元帅,我自愿割地赔款,喜为其退位让贤。吾参革命,不谋军衔荣华。”

三、粟裕屈于大将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粟裕,毛主席多有提及,其战功已足封“元帅”矣。诚知抗美援朝战爆之际,主席心欲授粟裕为志愿军总司令。

刘少奇将元帅衔之让陈毅,让粟裕之事,付之党中央会议之讨论。周恩来等多位领袖纷纷表示反对,周恩来谆谆指出,粟裕战功固大无疑,然陈毅亦有丰功伟绩,评军衔宜不唯战功而论。

言及资历,陈毅为红军始祖之一,陈毅率红军军团时,粟裕尚居红军中下级领导。抗战时期,陈毅为新四军之领袖,粟裕为新四军麾下首席师长,军阶甚至仰仗陈毅之属。

实际言之,粟裕乃自抗日战后声名鹊起,尤以解放战爆,蜚声世界。不甚相比,陈毅之赫赫名望,早于大革命之际,已主持千军万马。于彼时,陈毅乃敌视者国民党之赤色名将。

况且,于党内建设等方面,粟裕亦远逊陈毅。

周恩来之反对,并非为友情,乃真念公平公正,以党之利益为念,严审所作。刘少奇请陈毅让衔,亦不因刘、粟交情,反而因与陈关系友善。

老一辈革命家大公无私,刘少奇请陈毅让衔,未见陈毅与刘、粟结仇,事实上,后者尚成亲家。当评衔一事,粟裕闻之,毫无迟疑地予以婉拒。

早在评军衔时,粟裕便批判过度重视军衔行为,以为执着军衔高低,乖本初心,见微知著,透出庸俗趣味。

粟裕曾对后代言:“瞧毛主席、周总理、刘总、邓总,他们的历史贡献,哪一位不胜于我们?他们都不争军衔,我们何堪争呢?难道不是一种羞耻么?”粟裕自愿放弃元帅衔,将大将衔视为已足。此高党性行为深感毛主席欣慰,主席语:“十大将之首,必为粟裕。”

纵观罗荣恒、徐海东等,亦自觉军衔高,纷呈表态。而党中央擅用粟裕为谦让楷模,示劝他们,亦能使其悔悟。

我党能战胜贪婪的国民党,陈毅辞去元帅,粟裕让大将,诸事皆能昭示。若换国民党军官,谁能平心静气地退位让贤?可见我党赖此无私伟人,全力兴国兴党,方得中国昌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