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举国悲痛,不过在悲痛之余,毛主席的身后事也是党中央要考虑的问题,主席在生前曾说过,死后要火化,但毛主席作为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领袖,大家自然舍不得毛主席。

最终党中央决定保留遗体,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给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追念伟人的地方。

中央召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打造毛主席雕像,一时间群英荟萃,建造雕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雕像建好之后,本是皆大欢喜的时刻,却有专家提出:此雕像无法体现威严,应该再重新建造一座。

在这关键时刻,负责纪念堂雕像的雕刻创作主任韩福裕,提出了一个妙计:不妨摆上鲜花试试。

那么,这座雕像最后保住了吗?韩福裕的建议实施之后,效果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像风波的“罪魁祸首”

毛主席的雕像,被安置在了纪念堂的北大厅正中央,在雕像的背后,是一幅巨大的绒绣作品《祖国大地》,这便是引起雕像风波的直接因素。

最初设计时,主席雕像后面是一幅红太阳的图案,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多方的观点不断推敲融合,许多人认为,初升的红日可以代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可是我们的祖国还在不断的发展,如果将背景设置为红日,那就太片面了。

后来有人提议,将图画改成高山之巅,突显毛主席的伟人形象,但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否定,因为高山之巅会显得毛主席与群众的关系疏远,这违背了现实。

最终,几番讨论之后,图案改成了祖国大地,可是在最初确定背景时,雕像的模样就早已经根据背景定好了,如今背景突变,也为之后雕像产生违和感,埋下了伏笔。

可是不得不说,这幅《祖国大地》作品是件旷世奇作,它长24米,高7米,总面积达到了170多平方米,重量甚至达到了310公斤。

从这些数字来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绒绣作品的工作量之大。确定了祖国大地的大主题之后,数名艺术家开始连夜赶制样板油画。

历时三个月,这幅巨大的油画终于完成了。当时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艺术家已经完成了油画,为什么还要将它制作成绒绣作品呢?

原来,油画的篇幅有限,与绒绣相比,绒绣可以扩大作品篇幅,更能体现河山的壮阔,况且绒绣的图案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收藏价值也更高。

油画样板完成之后,制作绒绣作品的重任就交给了山东烟台绒绣厂,虽然这是个工作量很重的任务,但是厂里的工人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投入到工作中,他们认为,能够为纪念堂多做一点事,就能多体现一分自己对毛主席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日里,敬爱的毛主席日理万机,人们很难见到他,也不愿去打扰主席。如今,他已离开人世,大家再也没机会和主席面对面说话了,没办法看到他那亲厚的笑脸,所以,大家只想尽自己绵薄之力,来为主席多做点事。

正式开工之前,山东烟台绒绣厂还特意举办了《祖国大地》的绒绣画开工仪式,这足以体现绒绣厂对于此事的重视。

最终,这幅作品在43位女工的努力之下,在1200多种颜色的配合之中,在600多万针的组合之下,绘制成功了。

看到成品的每一个人都会惊叹,从惊艳的效果可以见得,这些女工们穷尽了自己毕生的绒绣技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这件工艺品的完成,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更体现了祖国人民对于毛主席的热爱。人们走进纪念堂,看到绒绣作品上的壮丽景象时,都会被深深的震撼。

在作品的山峦起伏之间,江河波涛之中,群雾缭绕之下,人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祖国江山的壮美。

大家仿佛真的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在感受艺术品的壮丽美感之时,人们更会想到毛主席,我国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太平生活,人们之所以能够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美好山河,都是因为有毛主席,有无数共产党人为之努力。

据说,这幅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沁园春·长沙》,人们希望用这样一幅生生不息的祖国山河图,来象征毛主席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与功勋伟绩,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这背景图的制作过程令人惊叹,其实,雕像的建成之路也是困难重重,能工巧匠们一路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建成宏伟雕像。

原本大家都在等待着,雕像摆进纪念堂,陪伴着毛主席,却不想在最后关头出现了小插曲,有专家竟认为毛主席雕像的坐姿不够威严,那么这是为何?

雕像建成的艰辛之路

中央下定决心为毛主席建造纪念堂之后,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址,对于选址问题,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人提出了山环水绕的方案,建议将纪念堂建在有山水环绕的地方,湖水可以倒映出冉冉升起的红日,如此寓意新中国曾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茁壮成长。

不过,这一方案被人以不够庄重为由否认了,除此之外,又有专家提出了“山顶红星”等方案,不过这些方案,都不尽如人意。

最后,在大家的商讨之下,中央决定将毛主席的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一决定体现了对毛主席的尊重。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毛主席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对毛主席来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所以,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再好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确定了选址的大概位置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时,天安门广场上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人民大会堂两个重要建筑,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哪一个位置合适呢?

最终,专家们选择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间,由此一来,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就可以纵观纪念堂全貌了。

在大致的方案确定之后,有细心的人发现,如果群众在天安门举行集会,那么纪念堂的大门是背对群众的,这一现象可能会使某些群众心生疑惑。

为了解决此问题,专家们又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经过缜密的计算,专家们决定将纪念堂庭院东西两边向中间收缩,这样可以使两边的广场面积扩大。

如此一来,纪念堂附近的任何方向,群众都可以抵达,群众环绕着毛主席纪念堂,象征着人们紧紧围绕着毛主席,毛主席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具体建造地址确定之后,纪念堂内部的设计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中央特意委派各大设计师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最终,雕像的负责工作交给了韩福裕。

接到此任务之后,韩福裕的内心十分激动,他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形象的雕像,才能体现出毛主席最真实的模样呢。

韩福裕与众多雕塑大师,商讨了许多次,雕塑大师们纷纷献计献策,大家连夜赶制设计图稿,毛主席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每个人心中的毛主席都是鲜活且丰富的。

这也致使雕塑大师们,甚至一晚能绘制出五六张图稿,这从侧面体现了,毛主席工作的成功性,每一位群众都是那样的爱戴他,熟悉他。

每次开会时,大家都要针对几十多张坐像雕像设计稿进行讨论,有人画了毛主席穿着军大衣,坐在硬木椅上,有人画毛主席坐在大梅花树根上,还有人画毛主席双腿平放,端正而坐。

虽然这些设计稿中的毛主席都十分生动形象,但是专家们始终没有过眼前一亮之感,直到雕塑家叶毓山的作品出现,大家才觉得找到了对的作品。

在叶毓山的设计稿中,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以十分自然的姿态搭在右腿上,一副亲切与人交谈的姿态。

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姿态,是毛主席平时惯有的,如此慈祥、自然且亲和的姿态,正可以体现出毛主席真实的形象,所以最后,叶毓山的稿件脱颖而出了。

有了好的设计图纸,适合的雕像材料也必不可少。为了贴合毛主席的实际形象,表达人民群众对于毛主席的感情,雕塑大师们最终选择了纯洁淡雅的北京房山汉白玉。

汉白玉洁白无瑕,正可以体现出毛主席这一辈子,无私忘我的为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发展的贡献。

可是,通体洁白且高质量的汉白玉可没有那么多,更何况,毛主席的雕像所需要的汉白玉尺寸,又是十分巨大的,这给汉白玉挖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群众们听说汉白玉挖掘工作之后,大家纷纷报名参加,想要加入到挖掘工作中,人们太渴望为毛主席做些事了,毛主席这一生为中国人民所做的实在太多。

房山县的所有矿工以及机关干部,还有众多群众,大家轮挖掘,不眠不休,争分夺秒的挖掘着汉白玉。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如何,因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挖出过,体积巨大的汉白玉。

就算不知道结果如何,大家还是奋力挖掘着,每个人都期待,毛主席如此伟大,他一定会被幸运眷顾的。

果然如此,在人们的齐心协力之下,大家成功开采出了一块长六米,宽两米,厚两米的,洁白汉白玉。

这种质量的汉白玉,也许只此一块,这给雕刻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唯一的一块材料意味着,雕刻师们的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差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使雕像更加完美,雕刻师们在正式雕琢之前,都会利用现有的练习石,打磨技术,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最完美的技术展现在雕像上。

肩上有着如此重担,雕刻师们还要每天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苦说累,甚至有人愿意,在工作时间之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给同事帮忙,加快雕刻进度。

雕刻师的行为体现了团结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雕塑,雕塑任务竟然比预期提前了一个月。

任务完成之后,每个雕刻师都瘦了不少,不过,他们看到这雕像被安置到了,纪念堂的北大厅正中央,那时那景,他们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令雕刻师们无法接受的是,在雕塑完成之后,竟然有许多专家提出了异议。

专家们认为,雕像的模样与大厅的整体风格有些违和,大体看去,雕像竟然少了一丝庄严之感。

毛主席纪念堂是个严肃而庄重的地方,容不得一点差错,所以,专家们建议,将北大厅中的雕像拆除,让雕刻师们重新塑造一座,与北大厅风格相符的雕像。

专家们的提议犹如五雷轰顶,如果将雕像拆除,那么,雕刻师们六个月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

况且,这座雕像的模样,最初是大家一致商讨确认的,证明这雕像的样子是符合大家心中预期的。

如果因为与大厅的风格不同,就将雕像拆除,未免有些太过草率,可是如今,不能再去更换整个大厅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既不更换大厅的风格,又保全雕像呢?

韩福裕使用妙计化解雕像风波

雕刻师们并不是自私的人,他们不是因为雕像凝聚了自己的心血,所以反对专家们换掉雕像。

大家反对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雕像很符合毛主席的日常形象,二是现在已经将雕像摆进大厅了,如果这时将它移出,恐怕会对大厅设施造成破坏,给整个北大厅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三是雕刻新的雕塑费时费力,这违背了人们想参观纪念堂的愿望。

毛主席纪念堂的雕塑创作主任韩福裕也考虑到了这些,他一直在思考一个两全的方法。

韩福裕整日呆在大厅里,研究整个大厅的风格以及雕像,企图运用巧妙的方法,改变雕像的风格,使之与整个大厅更为融合。

观察雕像自身时,韩福裕发现,专家们提供的新雕像设计图,与现有雕像的差别并不大,这两种形象的上半身模样,几乎没有差距,唯一有些不同的就是腿部,如果能够有效的对腿部进行遮挡,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结合背景图《祖国大地》,韩福裕突然想到“在雕像底部摆上几层鲜花,既能够有效地遮挡腿部,同时也可以与雕像后面的背景图相呼应,如此便可解决问题了。”

不过,这终究是韩福裕的想法。想要不换雕像,还要请中央领导人拿主意,在中央领导前来追念毛主席之前,韩福裕特意派工作人员,在雕像四周摆上了鲜花。

望着眼前的成果,韩福裕认为简直完美,同行的工作人员,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几束花使雕像,完美的与整个大厅融合到了一起。

在中央领导追念毛主席之后,韩福裕借用此契机,将自己的改良方案细致写下,并且汇报给中央,中央领导人看了韩福裕的汇报,又想到毛主席雕像旁边的鲜花,觉得别有一种意境。

所以,韩福裕的方案最终被通过了,雕像风波总算告一段落,不得不说,韩福裕是个充满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努力思考的人。

如果他没有在大厅内苦思冥想多日,思考解决方法,恐怕雕像的问题,无法得到如此妥善的解决。

可能大家费尽心血雕刻的雕像,会被撤下,也许北大厅的设施会受到严重的创伤,正因为有了韩福裕的此条妙计,雕像风波才能够被成功化解。

伟人永垂不朽,功绩历久弥新

纵观纪念堂的修建过程,我们看到无数群众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心怀感恩,鼓足干劲,有些任务虽然困难,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过退缩。

因为大家知道,这是在帮助毛主席纪念堂修建,是在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毛主席这一生,为国家人民操劳了太多,付出了太多,他舍小家,为大家,达到了旁人不敢企及的程度。

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纪念堂响起了《东方红》,大家在音乐之中全体肃立,表达自身对于毛主席的怀念。

在这种伤感的环境中,中央领导人作为代表,与毛主席的亲人们,先后献上了花圈,大家眼含热泪,这泪水中,既有对毛主席的不舍,也有对一代伟人的尊敬。

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是纪念堂第一次开放,领导人们以及毛主席的亲人,是纪念堂的第一批来客。

此后,只要毛主席纪念堂开放,就会有无数人民群中蜂拥而至,有些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有些是过了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也有黄发垂髫的小孩。

许多人甚至没有与毛主席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是他们的心中都有毛主席,就像他从未离开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