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作业直接扔给AI、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不容忽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北大“减肥课”受追捧……近日这些教育热点频频上热搜,我们特邀评论员、精选读者来信,回应这些热点,评析教育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讨论“Al+ 作业”先定方向再说利弊

“我天生对文科不太感兴趣,所以高一时很多文科作业都直接扔给AI了。”据报道,广东省揭阳市高二学生黄毅,向记者分享了使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写作业的经历。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备受关注,由此衍生的“AI﹢作业”已下沉到中学课堂,不少学生玩得非常娴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之广、应用之广,称得上遍地开花。在这种背景中,一些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中学生,积极拥抱“AI﹢”,并无缝衔接到“AI﹢作业”,实属顺理成章。

一些学生利用AI完成作业,也引起不少老师和家长的担忧。比如,有老师坦言,长期使用AI 最大的影响是会让孩子有思维惰性,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他们只想着用AI等工具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如何避免“AI﹢作业”变成升级版的“偷懒神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关注“AI﹢作业”,在谈利弊之前,应明确方向,达成共识,即该不该发展AI,以及如何让年轻人爱上AI?

“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无需赘言,人工智能掀起的时代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重塑这个时代,专家认为它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基于此,我们应该让孩子早早地接触AI,而不是限制孩子接触AI。

我们应该看到,一味限制是徒劳的。新时代的年轻人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是摸着鼠标长大的,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互联网环境里,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有天生的亲近感。把他们装进真空里,实现与互联网、AI的物理隔绝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何况,堵不如疏。让孩子早一点接触AI,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生发出创造力,这是好事。基于这个前提,如何看待“AI﹢作业”?就有了一个清晰答案,不能把AI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排斥“AI﹢作业”。明确了这个方向,就可以继续探讨“AI﹢作业”的利与弊。

“AI ﹢作业”的利,无需多谈。其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AI写出来的作文其实也很明显,有些内容过于空洞,有些辞藻又过于华丽,完全不是中学生目前这个水平能写出来的;另一个是,过度依赖AI,缺少了独立思考。说到底,不能过度依赖AI做作业,否则既会养成偷懒的心理,也不利于独立思考。有老师直言,学生长期使用AI不仅影响学业,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不良情绪。如此种种,皆不可忽视。

既然如此,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AI。比如,不要让学生养成“有问题找AI”的习惯,不要让孩子沉溺于“AI﹢作业”之中,不要让孩子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对此,业内人士说得很清楚,“恰当地利用AI,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去使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也要摆正态度,如果有问题就找AI,作业完全让AI代劳,既是对老师的欺骗,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无论如何,永远不能让AI代替自己的大脑,不要让AI取代自己的思考。

正如专家所说,教育环节很难屏蔽AI技术的影响,“AI大模型目前可以作为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压缩和检索工具,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我们应该尝试把它看作学习的助手”。真正找准了定位,比如把AI看作学习的助手或帮手,而不是“枪手”,则能实现多赢。

(文/王石问)

拯救“少年的你”不分线上线下

有一种校园欺凌虽然无形但同样沉重。据报道,近日,北京四中院二审审结了一起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实施欺凌的学生被判朋友圈赔礼道歉,家长作为监护人赔偿对方经济损失5000元。

小张与小黄是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小张素来看小黄不顺眼。某天,小张看到一篇内容与小黄有关的微信笔记,便在朋友圈邀请大家“吃瓜”。有同学“闻讯而来”,小张遂将涉案微信笔记以及一段不雅视频发给了“吃瓜群众”,并影射不雅视频中的女子为小黄。“吃瓜群众”问是否可以外传,小张表示“随便发”,致使涉案笔记及视频被再度传播。

网络本该是青少年学习、交流、成长的辅助工具,可案件中的小张利用网络造谣、转发不雅视频,造成小黄心理创伤和名誉损害。这种行为,已远远超出恶作剧的范畴,构成了校园欺凌。

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欺凌往往体现为对身边人的一种肢体暴力。其实,网络上的一些行为也会构成欺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距离感,容易让一些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可以在网上随意发泄,而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进一步加大了欺凌行为的恶劣影响。本案中,小张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小黄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健康氛围。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对未成年人保护都同样值得重视。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但它对未成年人心理、情感乃至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相比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更难察觉也更难防范,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网络空间。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同样受到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责任重大。从本案来看,判决小张的家长赔偿对方经济损失5000元,既是对监护人责任的明确,也是对监护人失责的警告。家长有义务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包括在网络使用方面,防止他们成为网络欺凌的施暴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上的欺凌,都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守护“少年的你”,不分线上线下。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文/陈江)

警惕科学教育在落实中“跑偏”

有的学校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数理化”;有的学校走入“高科技”“拼装备”误区;还有的学校“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考卷上写实验”……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4月9日《光明日报》)

科学是对真相与真理的追求,重视科学教育,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既有利于培养潜在的科研人才,也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正因如此,早在2017年,自然科学课就走入了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自然科学课在不少学校沦为了“可上可不上”“上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还有的学校把必修课变成了“不修课”。在这些学校,不仅科学课被语数外等主科随意挤占,科学教育也长期处于“配角”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沦为学校教育的短板。不仅如此,科学教育还存在“应试化”、套路化,存在“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等现象。另外,像师资匮乏、课程标准陈旧、教材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教育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等,都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这也导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对科学的兴趣不足。

科学教育必须被重视起来,在落实过程中不能沦为“可有可无”,更不能“跑偏”,成为“鸡肋教育”。此前,教育部曾发文,要求“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这些要求对应的正是目前学校科学教育存在的短板,落实好这些要求,能够让科学教育变得更科学,也能促进科学教育更好地落地。

科学教育不在落实中“放空”或“跑偏”,首先需要重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育设备投入,甚至必要时可参照体育,将科学成绩纳入针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考核项目,把科学课当成主科来上,从而提高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其次,科学教育不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是科学实践的教育。因此,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科学教育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要让科学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至于校外培训机构科学教育面临的套路化等问题,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总之,中小学科学教育不能谈起来“十分重要”,落实起来“靠边站”,不能沦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僵尸工程”。学校要重视科学教育,摆正科学教育的位置,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把科学课抬到基础教育课堂的“主角”位置,补上科学教育缺失的短板,遵循科学教育规律,让学校科学教育真正“活”起来、“科学”起来,遵循科学施教、科学教育的规律,让科学课成为它该有的样子,让科学教育真正具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人的科学化的积极作用。

(文/戴先任)

大学开选修课不妨“以生活为中心”

北京大学大一学生侯晓阳没想到,自己上完一门体育课后,可以减重30斤。侯晓阳选的这门体育课名叫“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2022年秋季学期开课后,短短一年多时间,这门课已经成了学校里的热门课程。即使又增加了一个班次,不少学生还是“抢”不到这门课。根据对已经结课同学的统计,1/3的学生减重5%以上,半数学生腰围减少5厘米以上,多数学生养成了运动与健康饮食的良好习惯。(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北大“减肥课”的效果被媒体报道后,其他高校学生及网友纷纷羡慕地“求网课”“求旁听”“求跨校选课”。该课之所以受欢迎,无疑在于其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如今,一些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词条“脆皮大学生”走红网络就是明证。而北大上述选修课,除提供系统而个性化的减肥方案、传授科学减肥方法之外,还旨在使学生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养成规律运动、合理膳食的习惯,提升体能,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并在减肥塑形过程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大“减肥课”受追捧带来的启发是:高校开设选修课固然要重视专业性和学术性,但也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多推出一些更具实用性、生活化的课程。比如,有的大学开设了“婚姻与爱情”选修课,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相关调查结果显示,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寻求爱情、恋情经营、恋人相处等恋爱婚姻问题上“偶尔感到迷茫”;有18%的学生“经常感到迷茫”。这类恋爱现象被称为“爱无能”。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辅导,就是对“爱无能”的有效化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论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最近,江苏徐州一家幼儿园火了,在网传的一条视频中,孩子们熟练地刮鳞杀鱼、烙饼、灌香肠……网友无不感叹: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其实,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都应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大学践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不妨从开设选修课做起。

以生活为中心开设的选修课,看似有些“不务正业”,实质上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与单调乏味且无所收获的“水课”相比,这些选修蕴含着不可小视的教育创新意义和社会价值。而以生活为中心开设的选修课,不仅可让学生修得学分,还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需贴近实际需求,何乐而不为?

(文/何勇海)

策划:邓丽 张晓震

编辑: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