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FIRST

本期荐读

涧河——儿时的母亲河

作者:李永茂

上世纪七十年代,涧河两岸树木茂盛,风景秀丽,涧河的水清纯干净。行人若口渴了,就到河边直接用双手捧起水喝,觉得清新甘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岸老百姓洗衣、洗菜、淘米都到涧河边用涧河水。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口水缸,用水桶挑水倒在水缸里备用。

当时的农村没有通电,也就没有电风扇空调之类的电器降温了。每临夏天天气炎热难挡时,我们一帮男女小伙伴们,经常结伴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到涧河游泳,感受到河水清凉、舒服。我们还分成两伙做着捉鱼虾,抬轿子的游戏,这游戏要三人进行,其中两人分别用左手抓住右手的手碗上,右手再抓到对方的左碗上,让中一个女小伙伴座在两人之间的手上在水中抬着,一洗就是半天。

涧河及两岸全是沙土,站在河里不朝下陷,没有淤泥沾脚,上岸不见两腿泥。

有意思的是上学时,河南、河北一群玩皮的学生经常隔河做着用石子、砖头、瓦块对过扔叫做“打仗”的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一帮学生提前埋伏好,等对面的一群学生放学经过时打伏击战,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人少时偷扔几下就跑叫“游击战”,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尔碰上叫“遭遇战”,但每次“战斗”基本上都是以河南一帮学生败逃而告终。

这不是河北的学生勇敢能打,而是河北地理位置居高临下,得天独厚,北岸的堆堤要比南岸的堆堤高出两三米,涧河北路面南边的土堆要高出路面近两米,堆堤上且都长满了大槐树和大柳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掩体和战壕。

记得在七二年春节后,国家在涧河老路上铺筑石子路——散落的石子、砖头、瓦块就成了河北学生们的“弹药”,而涧河南的学生们没有“弹药”就等着河北学生们扔过去的砖石瓦块,捡起来再还击扔回去,这就是河南学生在游戏中败逃的原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人生过得好快,儿时的游戏记忆犹新,如今的我已到花甲之年。

这次回老家祭祖,偶从车桥老镇沿涧河故道向东行驶,(93年国家在涧河北边不远处建了一条宽敞的沥青路,原涧河古道变成备用路)不见当年林木茂盛的高堆,而是平窄的水泥路;更不见当年清澈的涧河水,而是随处可见污染杂物,有的地方还漂着动物的尸体。

不知是什么原因?让原来堆青水绿的涧河变成现在的样子?涧河啊!我的母亲河,你的儿女、子孙对你是大不敬啊!

作者:李永茂

配图:淮安人网

SECOND

作者简介

李永茂,男,笔名青松,汉族,1962年6月出生,淮安市淮安区人,大专学历,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1985年在淮阴建筑管理处工作,任助理工程师、讲师;2010年元月进入太平洋建设集团,先后任物资科长,部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等职。

1989年开始从事民间文学、诗词创作,写作散文诗、新诗、格律诗1000余首,其中散文诗《母亲》荣获2022年“华夏杯”全国诗词艺术大赛二等奖,多次荣获淮安区官方举办的“民间故事奖”、“乡村地名故事奖”,被业内人士尊称“神笔”,淮安市民协会员,淮安市作协会员,江苏省民协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