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匈奴,是中国古代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曾与汉朝争雄中原,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

匈人,却被认为是汉朝所驱逐的北匈奴后裔,他们在欧洲肆意横行,是欧洲古代最凶残的游牧民族之一,曾与罗马帝国对抗,威震欧亚大陆。

两个民族的名字如此相似,是否意味着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历史呢?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历史学界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传说的问题。

有人认为,匈人就是匈奴的后裔,是北匈奴在西迁的过程中演变而来的。有人则否认,匈人和匈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只是巧合地有着相近的名字。

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匈人是北匈奴的后裔。其实熊人只是个冒牌货。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答案。

一、匈奴匈人同源说的来源

匈奴匈人同源说的最早提出者是法国汉学家约瑟夫·德·圭尼斯,他在1756年《后汉书·匈奴传》和《魏书·西域传》的记载,推测欧洲的匈人很可能是由中国北方草原西迁而来的北匈奴所演变的。

他认为匈奴和匈人的名字相似,都含有“匈”字,而且匈人在欧洲的一些别称,如“亚特提拉”、“亚特提亚”等,也与匈奴的一些部落名称,如“阿提”、“阿提亚”等,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并且,匈奴和匈人的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匈奴的衰落与匈人的崛起有着时间上的重合。

匈奴在公元前1世纪末,因为内部分裂而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北匈奴则向西迁徙,逐渐失去了中国史书的记载。

而匈人则在公元4世纪末,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的草原上,开始了他们的扩张和侵略,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衰落。

此外,匈奴和匈人的风俗习惯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如都以马为生活和战争的主要依赖,喜欢穿着动物皮毛,信奉萨满教,还有着一定的冶金技术和弓箭技术等。

德·圭尼斯的这个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如德国学者夏德、前苏联学者伯恩斯坦等。他们根据更多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进一步补充了德·圭尼斯的论据。

比如,匈奴和匈人的语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都含有一些突厥语系的词汇,如“单于”、“可汗”、“突厥”等。

此外,两者的遗址和遗物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有着甲字形的墓葬,都有着一些动物形象的装饰品,如龙、虎、鹿、狼等。

匈奴和匈人的基因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如都含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如黑色的头发和眼睛,扁平的鼻子,高颧骨等。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匈奴匈人同源说一度成为了国际历史学界的共识,也影响了一些欧洲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如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都宣称自己是匈奴的后裔,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不过自上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获得突破后,这一假设已遭学术界否定。

二、历史记载中外貌相差巨大

反驳匈奴匈人同源说的史学家们指出匈奴和匈人在外貌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可能是同一个民族。

因为匈奴的外貌特征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如黑色的头发和眼睛,扁平的鼻子,高颧骨,黄色的皮肤等。

霍去病墓的 "马踏匈奴" 石雕上就描写了匈奴人大脸醒目的胡须,丰厚的嘴唇、平整的鼻子和细小的眼睛,它们侧面表现出典型的蒙古种族特征。

而匈奴本就是由多个游牧部落组成的联盟,也没有汉族“保持血统纯正”的传统,因此经过长期的战争和迁徙,与周边的民族发生了混血,形成了多元的民族特征。

这些特征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如《史记·匈奴列传》。

匈人则是由一支原始突厥族的部落演变而来,保持了较为单一的民族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缠头习俗,即用布条缠绕头部,使头部变形,这在当时的欧洲被视为怪异的样貌。

90年代发现的匈人墓葬,墓主的头颅就是狭长而丑陋的,这与记载中的匈人外貌相似。

匈人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也与当地的民族通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罗马史学家马赛里努斯就曾在他的著作《历史》中这样描绘匈人的相貌特征:

成年后的匈人,长相丑陋,就像阉人一样没有胡须。四肢紧凑强壮,脖子肥而短,身材畸形。

这些历史记载中的外貌描述,与匈奴和匈人的遗址和遗物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着一致的证实,匈奴的壁画、雕塑、陶俑等,都显示了他们的蒙古人种特征,如《匈奴墓葬壁画》中的男女形象,《匈奴陶俑》中的骑兵形象等。

而匈人的金属器、珠宝、纺织品等,都显示了他们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如《匈人金属器》中的人头形象,《匈人珠宝》中的人面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