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初,我军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华东军区取消番号了,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军区。华东军区非同小可,主管华东六省一市军权,以及第三野战军。
军区非同小可,军区司令员自然同样非同小可,谁来当呢?这里面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谁能上马
当时全国共成立了十二个大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
这十二个大军区,把解放战争中形成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个大军区划分开了,中央的考虑很现实,大陆上的战争基本完成了,各大战略方向没有必要再维持规模过于庞大的军区,故而改为十二个相对较小的军区。
南京军区基本继承了华东军区军事方面的职能和权力,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五卷载,大军区负责领导、指挥和管理本战区内的野战军、省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南京军区管辖的军事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以及上海。虽说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级别相同,都是从原华东军区演变划分出来的,但是人家济南军区只管山东一个省的军事事务。多说一句,后来的八大军区序列,济南军区管山东、河南两省,那是把武汉军区裁撤之后的事了。
南京军区份量特别重,继承了老华东军区90%的军权,以及基本上全部老三野部队。之前的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小姚同学,都是鼎峙一方的大人物。改为南京军区后,实际上剥离了原来华东军区兼任的一方行政和治安任务,专门管打仗的事,不需要再配置陈、饶这级别的人物。
那么谁来当这个司令,意义非同寻常了。
华东和三野的军事领导,陈毅之下,以粟裕、张云逸为重,但粟裕1954年10月31日已就任总参谋长。张云逸解放战争刚一结束就到广西当了省委书记,主政一方,1955年时年老多病(当时62岁),已无法再任南京军区司令这样重要的军事主官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下考虑谁呢?以地位、实际能力而言,当属三野最早的四大兵团司令员:
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十兵团司令员叶飞。
兵团是仅次于野战军的军事单位,负有指挥数个纵队作战的重要职责,司令员都是能征惯战的猛将,由他们来坐镇一方是最合适的。
比如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解放战争中都是兵团司令员。
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的人选其实早在1954年4月27日,中央研究撤销六大军区并重新划分十二大军区之事时,已经开始酝酿了。时任副总参谋长粟裕负责对各大军区进行划分,并研究提出军区司令员、政委等主要干部的人选。
南京军区谁当司令员,对粟裕来说并不太难选择,三野的兵团司令、军长(纵队司令)都是他带了好几年的,谁强谁弱,谁能独当一面,谁只能干一干具体事,粟大将都门儿清。
1955年3月14日,周恩来、彭德怀联合发布十二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等领导人名单,南京军区司令员竟然与四大兵团司令都无关,而是早在淮海战役前就稍微落后的许世友上将。
这真可以算得石破天惊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缺席淮海啥原因?
淮海战役许世友缺席,是一个表面看来很简单,事实很清晰,但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事。
简单、清晰,指的是许上将在济南战役前就已旧伤复发,当时向华野首长申请在胶东老根据地养伤。如果不是毛主席亲自点将,许上将估计连济南战役都会缺席,更不要说后面的淮海战役。
打完济南战役,从最基本的习惯看,身上有伤,而且是旧伤,自然要松口气养一养,等恢复健康了再打。所以许上将没有参加后续战役,从而缺席了华野、三野最后的大战。许上将对解放战争做出的最后贡献,就是稳定山东、解放烟台、接管青岛等地。
至于渡江战役、席卷沪宁杭、兵进东南沿海,都当了看客。从军事角度看,威名赫赫、骁勇善战的许上将自然不无遗憾。
事实是简单清楚的,不存在什么阴谋论、排挤、打压。
但是,简单、清晰,就意味着没有问题吗?自然不能简单视之。
1949年2月三野正式组建四大兵团,这是华野、三野历史上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四位兵团司令的任命,实际上代表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三野领导人对十几位纵队司令的价值定位。
如果论兵团司令资格,许世友纵然比陈士榘略逊半筹,但比其他几位都是并驾齐驱甚至略胜一二的,王建安上将和许上将功力可若,伯仲之间。至于叶飞、宋时轮二位,论年资,论能力,论实际地位,至少强不过许上将。
1947年7月华野分兵,连续分出去担任兵团司令的,山东兵团司令是许世友,外线兵团司令是榘参座,韦吉兵团是韦国清。那时宋、叶诸位都是纵队司令员。打济南时,许世友担任总指挥,宋时轮是前线一个进攻方向的指挥官。可见许上将的水平与地位。
之所以缺席淮海战役以及四大兵团司令,主要原因大概是许上将的指挥风格与粟大将略有出入,济南战前关于集中兵力问题,许上将就直接向中央军委发电反映情况,坦言粟裕的兵力分配似乎违背了我军一直以来集中兵力打大仗的习惯。但后来被毛主席劝了回来,不要改变粟裕的既定部署。许上将也就没再有二话。
济南战役前后,华野开了两次曲阜会议,主题都是整顿内部不服情绪,小姚同学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为粟裕撑腰,镇慑诸位老将。陈毅也从河南发来电报,点名批评三、八、十纵队领导人有骄傲情绪。
两次会议并没有点许上将的名,但笔者认为,淮海战前许上将突然靠后,想来一者是中央连续作出的部署,和华东局领导人的言行导向,不断释放出与粟裕风格不合的人要收敛,以利粟裕集中统一、不受阻碍地指挥。二者许上将是绝顶聪明之人,既然意识到某种信号,自然会抢在头里主动亮明态度。

所以,才有了这场毫无痕迹的靠后站。这不是真正的靠后站、靠边走,而是许上将充分理解上级意图、尊重个体差异与大势所需,作出的主动选择。
笔者认为,许上将的主动后退,毛主席、陈毅、小姚、粟大将应该都能感觉得到。
聪明人嘛,一点就通,点到为止,不用多说。
没能耐的人喜欢瞎冲表现自己,有能耐的人惯于当仁不让站头一排。这两类人都是世上常见的,不常见的是有能耐却知道适度后退。
与此同时,毛主席心中定然保留了对许世友的正面看法,表面是大老粗的许世友,其实内涵深着呢,知进退,有大局观,可以托付大事。
三、南京重任公堪付
三野四大兵团司令本来都颇有竞争力,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啥都没当上南京军区司令员呢?
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在席卷沪宁杭后,兵团机关就地转为浙江军区,王建安不久即转任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原八兵团司令员榘参座调任军校当校长去了。王建安在宋时轮之后赴朝鲜参战,在朝鲜战场也当过兵团司令,打得中规中矩,但回国后因为一些性格上的原因,并没有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再加上征战多年累出一身病,长期处于休养状态,没有竞争上南京军区司令员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