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贺子珍已经故去几年。

在接受采访时,她的好朋友水静,总会下意识谈起她的故事。“其实毛主席常常给贺大姐写信,那些信一直被贺大姐珍藏着。”

她作为旁观者,往往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两人的缘分和挣扎。天人永隔之前,他们二人始终没能见上一面,水静也非常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静

晚年时,贺子珍常与她聊天,也曾经拿过一封信给她看。关于信件称呼这一细节,她记忆犹新。毛主席在信件开头写下的称呼,是“桂妹”。

桂花,这是贺子珍原本的名字。这个称呼,足以看出她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主席和贺子珍同志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故事?他们二人为何始终不能见上一面呢?

苏联归国,未曾得见

作为旁观者,我们在了解贺子珍的人生故事时,总是会为1937-1947这苏联十年而无限叹息。选择去苏联,这个决定不知是对是错。

之所以义无反顾地离开延安,贺子珍除了想要治愈身上的疾病之外,还想要专注于工作,真正提升自己。

毛泽东和贺子珍

1935年长征时,她因为掩护战友,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受了重伤。后来两年,她始终因为身体问题而无法专注于工作。这样的现实对于一个心存高远的革命女战士来说,完全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1937年,不管毛主席怎么挽留,贺子珍都选择了离开。他们二人的感情,在那时也出现了裂痕。

原本是打算前往上海,但因为上海当时已经被日军占领,所以贺子珍只能转道苏联。此时的她未曾想过,她会在革命圣地苏联失去人身自由。

苏联医生说,她身体里的弹片无法取出,她的情绪非常低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和其护士

既然病治不好,那学习一段时间,她就打算回国。

可来这里容易,离开这里却很难。她被苏联的医院认定为精神疾病患者,彻底失去人身自由。若无特殊情况,她甚至不能离开医院半步。

就算是一个正常人,在不见天日的监禁过程中,也会逐渐精神崩溃,更何况是贺子珍这样本就出现了情绪问题的人呢?

一直到1947年,因为王稼祥夫妇从中协调,她才终于重获自由。不久后,她就坐上了回国的列车。

当时毛主席的身边已有他人陪伴,贺子珍心中万分难过。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年,她对毛主席的情感也并未消退半分。她实在不知道,回国后该如何面对主席。

毛泽东和贺子珍

但是如果不见面,她的内心又会有诸多牵挂,甚至有时会胡思乱想。左右为难的境地,常常让她夜不能寐。

她去了南方定居,南方的水土养人,那里的环境也很适合她恢复精神。只是,她内心始终惦记着主席。

他们的女儿李敏知道母亲的忧虑,所以有时会问毛主席,为何父亲始终不愿与母亲相见。

那时候的李敏年纪尚小,很多事情都无法理解。毛主席的个人情感问题,有时候不仅仅与他自己息息相关,还与整个国家息息相关。

他是国家领袖,是一国主席,他在做出任何一项行动之前,都必须反反复复地权衡利弊。相比起普通群众来说,他反而更加没有人身自由。

贺子珍与毛泽东

因为需要承担表率的职责,所以随心所欲这四个字,早就远离了毛主席。

虽然两人无缘得见,但主席还是牵挂着贺子珍,常常给她写信,为她送去一些吃食和香烟。

五六十年代,李敏经常南北方两地跑,所以就成为了父母的小邮差。上学前,她会从南方回到北京,回到毛主席身边。而在节假日,她又会从北京跑到南边,陪伴母亲,把父亲给的信件与东西送到母亲手里。

李敏还记得,每一次贺子珍看到她来,表情都十分兴奋。一方面,她着实思念女儿。另一方面,她也很期待李敏带来的毛主席的信件。

在拆信之前,她总会特意跑去水龙头底下洗洗手,确保自己的双手干干净净,这才会回到座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

她拿起信封,先是前后看看,爱不释手。而后,她又会小心翼翼地把信封边缘撕开,唯恐伤害到里面装着的信纸。

等到信纸露出来,她又谨慎地将纸铺平,放在桌上,来来回回地阅读。毛主席的一个字,一个词语,一句话,她都会反复观看,反复品读。

看到母亲那样满足的神色,李敏的内心十分酸楚。女儿总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她也总是最心疼她的妈妈。

李敏知道,贺子珍这些年吃了不少苦。过去在革命年代,她经常受伤,身体至今都留下了顽疾。后来在苏联,她又饱受折磨,心情抑郁。如今回国后,她还孤孤单单地生活,时常感到空虚迷茫。

她捧着信件的样子,就像是一个贫穷的小孩儿,偶然间得到了一块糖,总是想去尝尝滋味,却又舍不得将它放在嘴里,唯恐糖果消失。

毛泽东

可以想象,贺子珍内心对于毛主席的情感有多么深重。

他们二人是曾经共患难的夫妻,正因为经历过诸多风风雨雨,他们才会珍惜彼此,才会珍视这段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