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沿江上大学

在沿江工作

她见证我的青春

我参与了她的发展

无论风雨,无论坎坷

我们一起奋斗

一起迎接朝阳

一起拥抱晚霞

作者|张晓

江北新区沿江街道网格员

今晚值班,窗外灯光点点,我突然想起不久之前的一个晚上,曾“扬言”要写一篇文稿,既是记录,也是展望,它关于我兜兜转转,来来回回的地方——沿江。

想写的话很多,曾经的回忆一股涌上心头,其实人生,总是有那么大段的时光,或在静默,或在等待,或在改变。

我是小时候住在下关,后来搬到江北。初来沿江,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2011年冬,我一个人坐在浦葛线的靠后门那一排,赶去南大金陵学院参加艺术校考,心里还一直默念着要下车的站名——学府路,生怕司机师傅把这一站省了过去。车上人很少,窗外掠过小河沟、小砖瓦房,模糊的视线里出现了“路西”的字样,立在一排小平房的上面。

“记忆中的场景是有一些萧条的。我前两天上班时,还特意从快速路上下来看了看。”和同事聊天时,我忍不住感慨,现在已经和当初完全不一样了。

“学府路站到了,有到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乘客请下车。”2012年夏天,我提着行李箱,走进了学府路8号。我习惯性地打开人人网,在校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底下出现的自动定位是“沿江镇”。

入学之后没过多久,金陵学院的西门建了一个公交站,浦葛线也改名叫642路,而我再也不用提着行李走上很远的路去东门坐车回家,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那年我十八岁。我加入了系篮球队,每次在球场挥洒完汗水,我们都会借着聚餐的名义“改善伙食”,虽然当时由红太阳转身而来的弘阳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但也着实成为了许多金陵学子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从学校出发七公里不到的路程,我和同学经常因为坐D4还是131起“小争执”。因为D4是空调车,人总是很多,而131又颠簸,环境不是那么舒适。再后来,网约车的兴起和地铁3号线的通车,给我们“改善伙食”带来了诸多便利,我们的目的地也一路向南拓展。

毕业之际,当我们穿着学士服站在校门口“南京大学”四个字上照相的时候,没有人说出再见之类的话。心里都在想着,我们都还在南京,经常聚聚一定不是什么难事儿。但如今再一想,上次见面已经不记得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有的时候,我多想回到学府路8号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再看一看当时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我们。

紫荆花又开,清风拂山岗。现在想起,真是叫人怀念。

再回到沿江,又是四年过去。国家级江北新区让人见识到了飞速发展的力量,每个人都在奔赴不同的人生,所以我计划从原工作跳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高新的一个初建成的小学里,我参加了职业生涯转变的一场考试。我还记得那个小学的场景,崭新的校舍、马卡龙色的桌椅,赏心悦目。

2020年8月,我成为了沿江街道的一名网格员。这是一份看似很琐碎的工作,但身处其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酸甜苦辣。

作为网格员,我觉得越是在基层,越能感受到基层工作一定要带着情感去做,要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

居民关心的事其实也是我们换下工作服后自己关心的事,站在基层治理的最末端、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见过最多的就是人情冷暖。我身边的同事从来没有谁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到位,但在我心里,他们实在是很优秀。下网格的时候,许多居民能一口叫出他们的名字、打声招呼,居民遇到困难第一个电话是打给他们,去走访的时候总是想着留他们在家吃饭……

什么是成功?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份工作的成功吧,就像我们社区在总结报告里写到的,我们的光荣在于平淡,我们的艰巨在于漫长,我们愿以微光之势,照亮万家灯火。

在沿江工作又是四年,如今,我身处一个我们私下称为“沿江CBD”的地方,附近有京新广场等商业体,挨着两个每天早晚高峰人潮拥挤的地铁站。浦仪公路的建成,让我的通勤时间缩短了接近一半,让路途有了不一样的选择。我深知环境的改变是必然,而贯穿改变的始终,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经历都是我人生的财富,让我更了解这方水土,更了解自己。

说到底,这一路走来还颇具浪漫。沿江,一个于我而言普通而又神奇的地方,见证了我人生的重要阶段。

我相信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在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和同样的人见了又见。生活,不就是这样嘛。下一个四年,下下个四年,我相信,我们彼此见证,定会越来越好。

《新区新语》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箱

xinquxinyu@jbxqmic.com

纸质投稿请寄送到: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宜景路10号南京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 顾杨乐收。

编辑 | 顾杨乐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