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我本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红尘。

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诗佛”王维,再贴切不过。

他出身“河东王氏”,为“太原王氏”的分支,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父亲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母亲和妻子也身出名门,均为博陵崔氏一族。

据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所写: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这说明他母亲虔诚礼佛30余年,师从大照禅师。

在《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中,王维也曾提及,自己曾在道光禅师座下修禅十年功,“维十年座下”。

由此可见,王维受母亲影响,很小就开始清修,禅悟佛法奥妙。

王维临终前,给每一位家人、亲属、朋友都写了告别信,劝大家修禅礼佛,然后安然离世。他曾在《秋夜独坐》中写: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意思就是,黑发变白后就很难回去了,从古至今,没听说谁的丹炉把仙药炼成,想要祛除烦恼和病痛,唯有参禅悟道。

但王维的“诗佛”之誉,不仅仅因为他信佛,更因为他的诗透着一种看透世俗的空灵,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02.

后世有人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这样讲或许不够精准,因为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全才”,写诗是他所有技能里最弱的一项。

公元715年,15岁的王维离开家乡蒲州,来到了长安。没过多久,他就凭借出色的画工和过人的音乐天赋,备受公卿贵族们青睐。

而这一年,李白还在青莲乡与人比剑斗殴,杜甫才刚刚3岁,还在牙牙学语。

所以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最红的一位诗人,真正的顶流。

他对声乐的领悟能力极高,可以听音辨曲,而他的山水画,素有“南宗鼻祖”之誉,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诣。

17岁时,王维在洛阳,因为思念家中的亲人,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真正让王维红遍两京的一首诗,却是他笔下少有写爱情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当时王维20岁,刚刚参加过礼部的科考,不幸落榜。但此时他却结识了岐王李范,成为了岐王府的门客,备受岐王推崇。

岐王是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弟弟,身为王爷,不得干政,所以他人生就剩一件事,那就是玩。但身为皇亲,岐王自然玩得高大上。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没错,岐王府上聚满了天下名仕,画家、书法家、诗人、乐师等,都渴望与岐王交往,因为可以很快出名。

有一天,一位江南士子来京拜访岐王,送给了他一盒精挑细选的红豆,色泽亮丽,珠圆玉润。并且,关于红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古代有一对夫妻,丈夫出征,妻子就每日在红豆树下等,几年后,她收到丈夫战死的消息,泣泪成血,染红了豆子,故有“相思豆”之称。

当时王维也在场,就随口吟了这首诗,赢得满堂喝彩,岐王还特意送了王维一把红豆,后来王维结婚时把红豆用锦丝串了起来,送给了妻子崔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写完后不久,李龟年就为这首诗谱了曲,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许多年后,李龟年流落江南时再次唱起这首诗,所以后人附会,又把这首诗称为《江上赠李龟年》,实际上这首诗是缺题的,当时王维吟诵完并没有填题,《相思》也是收录进《王右丞集》时才根据诗意填上去的。

这首诗写完后的第二年,岐王就向玉真公主推荐了王维,玉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妹妹,十分宠溺,由于玉真也喜好风雅,所以每每向玄宗推荐人才,后来李白就在元丹丘的援引下,几度拜访玉真,最终入了翰林院。

可王维比李白幸运,因为他长得很帅,所以玉真一见王维就很爱慕,甚至还有野史说,玉真曾追求过王维。

因此,王维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摘得状元桂冠,获封太乐丞,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皇家的音乐、舞蹈等教习,专业对口,王维也很喜欢。

但在任没多久,王维就因属下伶人擅自舞“五方狮子舞”中的“黄狮子舞”而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当时王维已经结婚。

在济州,王维和妻子度过了十分苦闷的5年,身为谪官,不但没有官舍可住,还不能擅自出属地,也就是今天的“双规”,幸好当时有妻子陪伴。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王维开始清修,一心向禅。

03.

公元726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王维才得以辞官,随后与妻子隐居在长安城郊蓝田附近。

公元731年,王维的妻子染病,不幸离世,给了王维很大打击,因此为妻守墓两年。根据裴迪在文章中所写,自从妻子故去以后,王维就绝彩衣、餐素食,余生未再娶。

此时的王维才31岁,正值壮年。他没有为妻子写过悼亡诗,但是他却可以履行曾经的诺言,孤守后半生,这样的爱才是热烈的、伟大的。

许多年后,王维因思念妻子,写下了一首《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空山寂寞,没有了妻子的陪伴,王维倍感独孤,所以守墓两年后,王维决定再入仕途,当时张九龄为相,荐引王维出任右拾遗,这期间王维还在嵩山短隐过一段时间,与高僧问道求法。

两年后,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构陷,罢去相位,当时李林甫一手遮天,满朝文武皆默,没人敢为张九龄说话。

而王维却亲自送张九龄出城,并有诗相赠: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如果没有您的栽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如今您遭遇不幸,我也不愿继续为官,宁可归隐田园。

不能陪你同风起,却可陪你落斜阳,这就是王维的报恩方式,事实上几年后,王维就购买了宋之问在终南山的旧宅,建辋川别业准备退隐了。

因为朝中依附李林甫的大臣觉得王维是张九龄一党,所以就上书将他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明升实降。

这也是王维人生中唯一一次出塞经历,因此写下了那首绝唱千古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王维两句封神,我们都知道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名,而边塞诗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可王维此诗一出,就足以在“边塞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凉州归来后,王维迁殿中侍御史,但同样是挂职在外为官,所以等742年王维再以左补阙身份回朝后,就开始着手建设辋川别业。

可能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以为“辋川别业”就是一幢别墅,实则不然。辋川山谷绵延20余里,山水环绕,风景绝美,是很著名的私人庄园。

据载,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需要两个童子专门扎扫帚,可见其规模之大,以及王维对“洁净”的要求程度。

别业建成以后,王维就把母亲接来与自己同住了。此后,王维再出使榆林、新秦,转官库部郎中,都是一些闲职。

公元750年,王维母亲病逝,王维去官守孝三年,此时王维也有了致仕之心,守孝期期满后提出退隐,然玄宗不允,擢吏部郎中,转给事中。

很快,李唐王朝的灭顶之灾就要来了,这也导致了王维不得不继续为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王维还坚信朝廷会很快平乱。

但是次年,李隆基仓皇出逃,扔下一众臣子追随不及,而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当时留守的大臣们很矛盾,没有诏书,不敢贸然追随天子驾,可是留在京城又没有了朝廷,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因此,长安沦陷后王维被俘,同俘的还有杜甫,不过当时杜甫官太小,也没什么名气,叛军就没有带他走。

王维不同,安禄山很喜欢王维,知道他影响力很大,就把他押去了洛阳,单独囚禁在菩提寺内,并派人劝降。

事实上,王维坚持了一年多后,还是接受了伪职,因此饱受诟病。

长安收复以后,唐肃宗李亨砍了很多人,而王维被弹劾“失节”,幸好在菩提寺内,他曾有诗《凝碧-池》自证清白,这一点裴迪可以作证,因为这首诗就是在裴迪探望他时写的。

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且自愿削官为兄赎罪,王维仅仅作降至罚俸处理,贬为太子中允。

实际上,唐肃宗是很欣赏王维的,不然就不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数度为王维加官,从集贤殿学士、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一路升到尚书右丞。

但是官至右丞以后,王维却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他上表请求致仕,以此换弟弟王缙归京,官复原职。同时愿意捐出辋川别业作为寺庙,以供香火。

唐肃宗见王维言辞恳切,就允准了他的要求,却没同意王维捐辋川别业,因此王维再上表唐肃宗才答应,所以王维上谢恩状。

遗憾的是,这一年7月,王维在给所有亲友都写了辞别信后就安然离世了,终年61岁。此时王缙还在回京的路上,兄弟俩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几年后,唐代宗登基,王缙官拜宰相。

纵观王维这一生,正如他在《酌酒与裴迪》中所写: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他大隐于朝,从不参与争斗,一心修禅问道,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直到晚年才实现归隐的愿望。

关于王维,《旧唐书》中有载:

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由此可见,晚年的王维已经如僧侣一般,吃斋念佛,禅定入心,所以他的诗总是那样清透,不入世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就是王维,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盛唐诗人,他的诗中有山、有水、有情、有意,更有偶尔兴来的豪放与看透一切的达观。

或许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心中有故事,眼中无风霜,既可在红尘中放歌,亦可在青灯下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