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山恭陵

景山恭陵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城南的景山之巅,是唐太子李弘的墓地,也被称为孝敬陵。陵墓布局严整,冢为方形,高50米,长163米,宽147米,合土方1207050立方米,周围有12个小土丘环抱。东、北、西门外各有古狮一对,南有石人、石虎、石马、华表等。陵地南望嵩山,北临伊洛河,东南群山耸立,西北岗峦迭起。山下伊洛如带,风光秀丽,山川如画如绣,自宋以来即为登临游览胜地。

恭陵是现有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东北角有小冢一个,长60米,宽57米。史书记载是哀皇后的陵墓,人们称其为娘娘冢,冢的四周有十二个小土丘环抱。布成方形,称陵区四方之四门。每个门有双阙并立,现存门阙有台基,因时间太长,阙失留下土丘,其余的小土丘四个,等距离分立在陵的四角,应是陵园角楼的台基基趾。

冢东、西、北各有石狮一对,分置门阙的西侧。南面有立狮一对,分置南门阙之前,以南门向前为中轴线,依次布列有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两排对称,左右相对。在其中东排一二翁仲中间,矗立有高宗皇帝李治亲自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之记》碑,碑高6.10米,宽2.1米,厚0.40米,文竖33行,每行82-89字。恭陵占地面积315370平方米,合面积527亩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子李弘是高宗李治的第五子,也是武则天的长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因与其母武则天皇后政见不合,逐步受到武后责难,失去天后的宠爱。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从幸合壁宫时,饮鸠而亡,时年李弘二十四岁,正是成年时期,后被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

时征用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省民夫。由蒲州刺史李仲菽为山陵使,负责恭陵的建设。在景山按当时唐朝天子的制度修建这座陵墓和陵园,并更名景山为太平山。同年七月,改洛州,特恢复缑氏县,并组织人员对陵园进行管理。

据《新唐书》记载:营建李弘恭陵耗资巨大,用银上亿两之多。

传说:修陵时民夫站成长蛇队,从景山上一直排到二十里以外的伊河滩上,沙土是一袋一袋由民夫传递到山上。细想1207050立方的沙土汇集之难,是可以想象的。

唐太子李弘的恭陵,是现存唐墓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园内的设置神道雕塑,都充分体现了唐朝盛世的风格特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为我们研究唐中早期的社会沿革,风土人情,上层统治阶级的残忍手段、以及工艺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弥足珍贵的。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